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干部論壇

馬成祥穿梭在廈門的大街小巷,徒步走訪每一間門店,
與農民工兄弟促膝談心——

牛肉拉面裡的工會情

2018年05月09日09:02  來源:工人日報

在福建務工創業的3000多名青海籍農民工中,“馬成祥”這個名字可謂響當當。在這些多數為“拉面匠”的農民工眼裡,這個名字和他所在的工會組織就是依靠的代名詞。

馬成祥是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駐廈門的私營工會聯合會主席,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和農民工的結緣,得從一碗牛肉拉面說起。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青海農民工前往內地沿海城市開辦拉面館,隨之帶動大批農民工攜妻帶子外出創業就業,逐步走上了親帶親、友拉友的創業就業之路。

人口僅30萬的化隆縣,就有10萬人在全國270多個城市經營著1.5萬家拉面館。然而,由於語言不通,習俗不一,許多農民工在務工地遇到困難無處訴說,當地政府部門對“拉面匠”的管理也出現了許多難題。

為做好“拉面匠”的服務工作,1995年,化隆縣在廈門成立了辦事處,派出鄉鎮干部馬成祥任辦事處主任。1998年9月,在廈門市總工會的指導下,“化隆私營工會聯合會”成立,由青海省總工會給予部分工作經費。馬成祥被推選為工會聯合會主席。他代表政府和工會組織挑起農民工輸送、管理和脫貧致富的重擔,幫助“拉面匠”解決辦証、子女入學、民事糾紛等困難。

初到廈門,為及時了解和掌握農民工的生活情況,他穿梭在大街小巷,徒步走訪每一間門店,與農民工兄弟促膝談心。

馬成祥充分發揮工會組織作用,爭取一切機會為“拉面匠”尋求合適的工作環境,不斷把家鄉的農民工輸送到廈門及其周邊的城市。他曾10多次到福州、泉州等城市規模較大的企業考察,了解用工信息。通過他的牽線搭橋,目前有3000多名青海籍農民工在福州、廈門、南平、長樂等城市扎下了根。

馬成祥最引以為豪的事,是讓“拉面匠”的隨行子女就近入學。在走訪過程中,他發現,許多農民工舉家來到廈門開飯館,孩子就帶在身邊。要想在當地上學,要麼學校收費太高,要麼學校不接收。這成了農民工們的愁事。

馬成祥給廈門市委、市政府寫了一份專題報告,請求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難和借讀費用高問題。報告送出后不久,廈門市教育系統就把這件事作為一項扶貧工程來抓,明確要求允許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借讀費用減半收取。1996年9月,第一批化隆籍的15名農民工子女,走進廈門市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如今,有130多名青海籍農民工子女在廈門近3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上學,而且借讀費全免。

“為鄉親們做成一件好事,覺得心裡特別踏實。”馬成祥說,20多年來,他先后協調幫助450多名農民工子女在當地入學,17名學生已考入廈門大學、天津師大等學習。

2017年1月15日,來自化隆縣公伯峽隆康二村的農民工韓牙古白為拉面店採購貨物時不幸發生車禍死亡。因肇事方為酒駕,負全責,保險公司不予理賠。死者家有60多歲的父母親,還有妻子和兩個孩子。

馬成祥得知后,第一時間趕到殯儀館。他一邊安慰家屬,一邊聯系交警部門,請求盡快尸檢,明確責任,此后幫助家屬踏上追責之路。

馬成祥找到廈門市湖裡區法律援助中心,幫死者家屬辦理法律援助手續。賠償的分歧點在於是按照青海當地經濟收入標准還是按廈門市民經濟收入標准賠償。馬成祥和律師經過近6個月的努力,法院認定按廈門市民經濟收入標准賠償,死者家屬拿到了65萬元賠償款。

“了解個體戶和務工人員的實際困難,讓務工人員在異地他鄉安居樂業,是我作為‘娘家人’的職責。”20多年來,馬成祥時刻心系“拉面匠”,先后為農民工協調處理各種糾紛120多起,挽回經濟損失400多萬元。(記者 邢生祥)

(責編:張文卓(實習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