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擺在面前的一道道難題,就是技術工人創新的巨大機遇”,面對難題,高中漢總是格外興奮——

“難題越大,成就感越強”

2018年07月24日09:27  來源:《工人日報》

“敏於行而訥於言”。這句話用在中國一拖集團公司首席高級工程師高中漢身上再合適不過。

作為公司的勞模,多年來,高中漢如同一個屹立不倒的標杆,潛心鑽研,影響並帶動著一大批技能人才,踐行著新時代愛崗敬業、勇於創新、艱苦奮斗的工匠精神。

攻克壁壘 機器設備的“貼心醫生”

設備一出故障,工友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高工”。

曾經,廠裡的部分高端加工設備是從外企引進的,但由於設備廠家存在技術封鎖,導致一些功能長期無法使用。更令人頭疼的是,設備一旦出了問題,由於技術關卡設密,高級別的維修工作隻能請外國專家解決,每次費用都要幾萬元。

面對這種狀況,高中漢坐不住了,一趟趟往生產車間跑,對著設備琢磨研究。

“掌握新技術沒有捷徑,隻有通過學習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突破這種不合理的技術封鎖。”高中漢一邊自學,一邊摸著石頭過河,摸索設備結構和原理,利用各種機會來現場試驗,努力將技術吃透、消化、吸收和革新。

“每次遇到技術難題,我們都能感覺到高師傅心裡特別著急。有時候,他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眉頭緊鎖,一句話也不說,連飯也不吃。”機動科員工薛一剛回憶說。

頂著巨大的壓力,高中漢漸漸在進口設備維修上“出了師”。一次,廠裡請來外國專家處理一台進口設備的疑難雜症。但這位專家鼓搗了半天,也沒能解決問題。

設備停運,工人停工,每天的成本浪費巨大,眼看到了訂單完成的約定日期,怎麼辦?

“我們可以試試!”一籌莫展之際,高中漢卷起袖子,把設備拆解開來,一環一環觀察、檢驗,找故障原因,同時綜合其他專家意見,用兩天時間解決了難題。

從此,高中漢“一戰成名”,之后又成功解決了8台進口數控加工中心系統文件丟失難題,對18台國外數控機床的伺服電機系統和模塊進行了改造,共為企業節約設備維修費用1000余萬元,減少設備停機時間283天。

“進口設備一旦出現故障就是大麻煩,但問題到了高工那兒總能有辦法解決,他可真稱得上是數控設備的‘貼心醫生’!”第三裝配廠廠長薛文璞對高中漢連連稱贊。

潛研精思 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農機制造企業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打造我國首個大型農機智能制造工廠,中國一拖投入3.3億元推進智能制造平台建設工程,實現了中國農機產品從低端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

企業轉型背后,必須有一股敢於“挑大梁”的創新力量。公司在產品結構中做出的升級調整,也為高中漢勞模創新工作室提出了無數個新課題。

“企業轉型發展,是件大好事兒。擺在面前的一道道難題,就是技術工人創新創造的巨大機遇。”企業轉型,不少人因摸不著頭緒而愁眉苦臉,高中漢卻將轉型看作機遇,帶領創新工作室團隊找准定位,主動承擔起中國一拖新型智能制造平台正常運轉的維護任務,通過創新攻關,為企業轉型升級和發展保駕護航。

面對一個個從未接觸過的技術難題,高中漢有著一股不服輸的鑽勁兒。每年,他都有200多天泡在設備維修現場,多年來,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進行技術攻關150余項,其中有4項成果被命名為“高中漢先進操作法”。

同時,通過中國一拖東方紅勞模工作室牽線搭橋,高中漢發揮勞模輻射作用,將工作室創新經驗和成果分享到兄弟企業,幫其排除重大設備故障,促進了企業發展和行業水平提高。

憑借進口數控設備升級維修、技術改造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優異成績,高中漢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高中漢勞模創新工作室也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

以身示范 力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在圍繞企業瓶頸問題立項攻關的同時,高中漢還把打造一支過硬的技術工人隊伍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努力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傳幫帶”作用,幫助企業技能人才成長。

“近年來,數控機床及數控中心領域變化極快,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高工一有空就坐在電腦前學習,大家在新技術、新應用領域的學習和吸收都是他引領的。”徒弟時增輝說,高中漢帶徒弟時很注重思路引導,“他不會直接告訴我們怎麼做,但會提供思路,讓我們追根溯源,舉一反三。”

自2013年高中漢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有4名維修人員晉升為高級技師,22人成為數控設備維修的主力軍和行家裡手。

“很多方法和步驟不是硬邦邦的理論,而是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經過了充分試驗論証。這種結論更實用,可操作性更強,更方便新一代工人學習。”高中漢注重培養技工新力量,還總結工作經驗,將創新成果和工作心得形成文字,發表論文10余篇,總結提煉的多項操作法在行業內被廣泛推廣應用。

“時代雖然在變遷,但勞動精神是不變的。隻要肯想肯干肯鑽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人生價值。”高中漢說,“在新時代,發揚工匠精神需要創新,需要勇於挑戰難題,難題越大,對我們的能力要求就越高,成就感也越強。”(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苗卉 張媛媛)

(責編:皮博、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