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全總要聞

讓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

——十三屆全國政協“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雙周協商座談會紀實

2018年09月11日08:13  來源:《工人日報》

8月31日的北京秋高氣爽。毗鄰金融街的全國政協禮堂裡,一場關於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會議正在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九次雙周協商座談會,邀請部分政協委員與全國總工會、中宣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聚焦“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主題,建言資政、協商交流、尋求共識。

3個小時、14位委員和勞模代表發言提問,相關部門負責人詳細介紹、坦誠作答。與會者關懷的目光投向同一個焦點:讓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

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勢在必行

“為勞模和工匠人才發揮作用提供廣闊舞台,建立健全有利於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養成的制度體系,促進相關政策規定的貫徹落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時代主旋律。”受邀參加座談會的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李玉賦的這句話,引發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在勞模和工匠人才的培養選樹、提高待遇和發揮作用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但同時,委員們也注意到,要讓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發揚光大,仍有許多現實問題亟待破解。

“全國政協分赴遼寧等地調研,召開座談研討會22場。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視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曉光在主題發言中的一席話,將當前培育勞模和工匠人才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擺在委員們面前。

——“基層勞動者、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和待遇偏低,社會地位不高,崗位吸引力不足”“企業‘重學歷輕技能’‘重使用輕培養’的觀念普遍存在”“對勞模工匠宣傳力度不夠,社會認同感不強”“高技能人才數量和比例偏低,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和質量亟待提升”。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李智勇參加了全國政協對“大國工匠”高鳳林的專項調研。高鳳林作為一名特種熔爐焊接工,能從普通技校畢業生成長為航天制造領域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得益於自身的努力,更在於企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技能人才甄選模式,以及物質與精神結合的激勵機制。

“要想真正成為匠人,道路可以說是十分坎坷的。”受邀參會的中國一汽鑄造有限公司鉗工李凱軍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這位有著勞模和工匠雙重身份的技術工人,在艱苦的鑄造崗位堅守了30年。在工匠精神的激勵下,他可以熬上5天4夜,把產品打磨得像工藝品一樣完美﹔能夠堅持20年滴酒不沾,每天做400個俯臥撐,以保証工作狀態的穩定性。

聆聽李凱軍的講述,吉林省總工會主席李龍熙委員深有感觸地說,升級老工業、發展新產業,關鍵要有工匠型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撐和保障。“但目前,工匠人才還太少,支撐勞模和工匠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

從全國層面看,目前我國就業人員有7.7億人,技術工人僅1.65億人,其中的高技能人才隻有4700多萬人,佔就業人員的6%。而在老工業基地吉林,技術工人中多數是初級工。

委員們深知,技術工人短缺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大批勞模和工匠人才刻不容緩。”委員們疾呼。

夯實傳承勞動精神的社會基礎

“全總已連續18年組織開展勞模療休養工作,並發放13.386億元全國勞模專項補助資金。”李玉賦介紹的一組數據引發委員們關注。

“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首先要從根本上關愛勞動者、尊重勞動者。在這個過程中,各級工會始終努力做好勞模、工匠人才的培養選樹、宣傳引導、管理服務工作,為勞模、工匠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平台。”李玉賦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工會組織責無旁貸。各級工會適應新時代新要求,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發揮優勢特點,大力宣傳引導,深化“中國夢·勞動美”主題教育,健全勞模、工匠人才的培養選樹機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以“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為主題,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善技能導向和創新績效導向的激勵機制,為勞模和工匠人才發揮作用提供廣闊舞台﹔扎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建設一批產業工人技能實訓基地,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和提升體系,激勵廣大職工以勞動和創造托起中國夢。

推動勞模和工匠人才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得到相應提升,夯實傳承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社會基礎,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又承擔著怎樣的責任?

長期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許玲委員最關心產教深度融合問題。她認為,在職業院校進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兩熱兩不熱”的現象,即院校熱企業不熱、中央熱地方不熱。“建議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確立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產教融合主體的法律責任,以法律形式把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社會責任界定為法律義務。”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趙紅衛委員則建議,探索共建產學研聯動機制。即通過科研院所和大學在一線企業設立駐點等方式,與企業實現產學研聯動,使學生深入一線掌握現場應用技術的同時,提升課題研究與實踐的緊密性,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提高收入待遇”是委員們討論中的高頻話題。李智勇委員建議,實行勞動者技能水平與薪酬挂鉤制度,逐步弱化以學歷等級為標准確定薪酬。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的待遇可以比照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逐步享受同等薪酬待遇。

“其實我們並不缺工匠,缺的是成就工匠精神的機制。”曹其東委員建議,通過降低稅收、社保繳費比例等方式,增加一線工人的收入待遇,提升勞動幸福感。

來自中央企業的董強委員和民營企業的胡德兆委員,對於企業培養勞模和工匠人才的責任態度鮮明: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必須倡導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應調動企業的內部動力,解決技能人才上升通道的問題,真正提高高技能人才政治、經濟、社會待遇,提升職工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讓企業擁有更多“擇一行終一生”的好工匠。

“當前,出現企業去實體化、用工去雇佣化、報酬去工資化等現象,導致部分職工‘主人翁’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夠強。”中國海員建設工會主席丁小崗委員認為,應突破行業、職業限制,將勞動者最大限度吸收到黨領導的群團組織中來,各行各業各個方面都要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讓全社會盛開“勞動光榮”之花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千千萬萬能工巧匠。而培養勞模和大國工匠,首先要培養尊重勞模和崇尚工匠的文化。

在深入交流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鄭大發委員和中國文聯副主席邊發吉委員的觀點不謀而合:“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撐力量。隻有當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實實在在成為廣大勞動者的自覺意識、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大國智造’才能擁有深厚的動力。”

“涵養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從娃娃抓起。”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劍萍委員認為,應將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推廣至中小學,融入普通學校教育,通過邀請勞模擔任校外輔導員、開設職業教育課外課等方式,讓學生深入認識勞模和工匠,從青少年時期培養正確職業道德觀,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鞏固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是增強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內生動力。對此,上海市婦聯副主席黃綺委員建議,增加勞模、工匠在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比例,並將勞模、工匠納入黨管人才總盤子統籌考慮。

“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關鍵是倡導和傳播勞動觀念和創造精神。”李曉安委員認為,應加強宣傳引導,培養、選樹好先進典型,並發揮其榜樣引領作用,把勞模和工匠先進典型從幕后請到台前,用身邊人、身邊事激勵廣大群眾爭先進、當標兵。

“加大勞模和工匠題材文藝精品的創作力度,讓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成為立德樹人的終生記憶”“要把大國工匠上升為國家榮譽”……委員們集思廣益,共識也已在與會者心中凝聚:久久為功,在全社會深植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讓人們心中盛開“勞動光榮”之花。(記者 鄭莉)

(責編:皮博、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