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全總要聞

專注、擔當、奉獻、創新 成就“軍工繡娘”

——專訪“大國工匠”潘玉華

邱王紫藤

2018年10月24日13: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工會新聞

潘玉華(人民網邱王紫藤 攝)

2015年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正式開始,天空一碧如洗,來自空中梯隊的預警指揮機梯隊呼嘯而過,吸引了眾人眼球。而鮮為人知的是,在空警500預警機的完美亮相背后,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對預警機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如機器一般精准的純手工焊接技術。

被親切的稱之為“軍工繡娘”的她,這次作為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四川代表團的代表之一參與到了大會中。

苦練技術 彰顯“工匠精神”

“專注、堅持、創新,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這是我認為的新時期‘工匠精神’的表現。”潘玉華在採訪時告訴本網記者。

預警機是飛行隊伍中的神經中樞,主要承擔空中巡邏警戒及指揮控制任務。空警500預警機的天線罩上遍布著上百萬個電子模塊單元,潘玉華的工作就是要在這些縱橫交錯的電子模塊單元上實現高密度的組裝,將一種叫做植柱的工藝運用在這上面。將1144根鉛柱純手工植入在手表大小面積的電子板上,保証每根鉛柱的中心位置偏差小於頭發絲直徑的二分之一,並且,這1144個鉛柱一個都不能出差錯。一旦有任何一個鉛柱出現錯誤,就會導致電子信號不能導通,最終導致整個預警機功能失效。這樣不容有一丁點差錯的操作,潘玉華將其純手工操作的成功率達到了幾乎是100%。

在如此精細、縝密的操作背后,是潘玉華日復一日的鑽研和練習。為了達到心、手、眼的高度配合,在休息的時候,她會帶著徒弟們做投硬幣的練習。在一個盛滿水的杯子中,投入40枚一元硬幣,保証杯子裡的水一滴都不溢出,潘玉華的最高紀錄可以做到45枚。

在國防事業無線電裝接的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她,用任勞任怨、踏實肯干、苦心鑽研的精神和行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意義,也因此成就了“大國工匠”、“軍工繡娘”的美名。

從農村到城市 “軍工繡娘”的初心

“是黨和國家的政策扶持讓我從一名普通女工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也讓像我一樣的一線工人看到了希望和目標。”潘玉華在採訪時坦言。

潘玉華出生在四川省西南部一個並不發達的小農村,小時候的她特別喜歡奶奶用收音機給她放各種戲曲和評書,這也讓年幼的她開始對弄懂收音機及電子產品的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長大后,她便成為了一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的無線電裝接工。

同時,奶奶和爸爸從小的嚴格教導也影響了潘玉華對待工作負責任、嚴要求、肯琢磨的態度。她在採訪時告訴我,“小時候,爸爸連插秧都要求我們橫平豎直,有一點歪斜都會讓我們拔了重新插。”奶奶作為一名繡娘,也常常在錦緞上穿針引線時告誡潘玉華,繡花並沒有什麼訣竅,重點是熟能生巧,貴在堅持,不管什麼工作都要持之以恆的做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在這次中國工會十七大四川代表團的分組會議發言中,潘玉華表示,在聽取了黨中央致詞后,她也將繼續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忘初心,為鑄就大國重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傳承精神 開拓創新

如今的潘玉華,是一名一線工人,也是四川省機電冶煤工會兼職副主席。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她還將技能言傳身教,成為了中國國防郵電工會示范性勞模創新大師工作室的帶頭人。潘玉華帶領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潘玉華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團隊迎難而上,開展技能創新,解決技術難題,培養了很多高技能人才。其中,團隊一名成員獲得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稱號,6名獲得成都市技術能手稱號,1名獲得IPC大賽西南賽區亞軍、2名獲得季軍。

潘玉華在採訪中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重大決策部署,“我所在的單位也積極響應了黨中央的號召,組織開展了技能競賽、技能培訓等活動,打通技能提升的平台,激勵了一線工人們開拓創新,也使我們的奮斗目標更加明確,干勁更足。”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