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全總要聞

技術工人代表談成長與傳承——

“我是通過工會搭建的平台成長起來的”

2018年10月26日08:24  來源:《工人日報》

一枚枚金色的獎牌挂在胸前,這是技術工人代表最引以為傲的“名片”。

在中國工會十七大的2009名代表中,工人代表比例由中國工會十六大的5.9%提高到18%以上,其中技術工人代表佔據相當比例。

他們身上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他們如何看待技術、匠心與傳承?來聽一聽技術工人代表的聲音。

工裝不同,匠心相同

“聽了黨中央致詞、大會報告和總理報告,我對提高產業工人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待遇等舉措落地非常有信心。”10月24日,從人民大會堂走出來,西部鑽探工程公司試油公司試油工譚文波代表的嘴角一直上揚著。

來自新疆的譚文波代表被稱為“油田裡的發明家”,他用26年的奮斗經歷告訴新一代產業工人,“技術革新路上不會一帆風順。”

橋塞坐封工具,傳統是以火工品作為動力源的,因存在安全隱患需要找到新的作業動力。在設計制作新型橋塞坐封工具的無數次試驗中,有一個高壓力試驗,即工作能力要達到70兆帕的效果,就要產生30噸的作用力。

“若實驗過程出現失誤,不亞於一顆炸彈爆炸。”在駐地的房間裡,譚文波代表淡然地講述著一次“生死經歷”。

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是每一位“技術大拿”心中共同的執念。來自河南代表團的平高集團公司首席車工胡中輝代表也不例外。

作為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工人,胡中輝代表先后攻克了百萬伏支架焊裝、活塞杆裝配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技術難題,為國家重點特高壓工程提供高質量產品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研制出的動平衡配重工裝、內外螺紋裝夾工裝和專用精密深孔加工刀具,加工精度保証在0.01毫米以內,比一根頭發絲還細。

匠心打造精品。麻建軍代表是寶雞機床集團公司的數控機床試車工,他在生產中做到了零失誤、零差錯、零投訴,產品交檢合格率100%,一等品率保持在98%以上。

他們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他們日常穿著不同的工裝,但他們有一顆相同的匠心——精益求精,追求極致。

在這場5年一次的工會盛會上,技術工人代表奏唱了一曲“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時代主旋律。

技術工人成長需工會“牽線搭橋”

“我是通過工會搭建的平台成長起來的。”談起成才之路,技術工人代表們都表示,除了國家的重視、單位的培養、個人的努力,也離不開各級工會組織的幫助。

“作為工會開展的職工技能大賽受益者,我深切感受到技術工人的成長需要工會牽線搭橋。”胡中輝代表說,當他從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時,河南省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接踵而來……

麻建軍代表認為,“工會舉辦勞動競賽、技能比武活動讓基礎人才選拔渠道暢通了,是一個發現、培養技術工人的好通道。”

隨著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工會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變得日益多樣化,已不僅限於一廠一地一師傅,不少技術工人在工會的組織下走出廠房,走到外地,甚至到國外“取經學藝”。

“公司工會每年都組織技術骨干到國外培訓。去年7月,我就去美國進修了半個月。”譚文波代表說。

“培訓加強了,待遇提高了,地位提升了,我們的‘娘家’更重視技術工人了。”說起工會的力量,四川川潤動力設備公司重容分廠電焊工繆學英代表有說不完的話。

創新工作室:培養人才的“孵化器”

今天9時30分,在陝西代表團駐地,麻建軍代表的房間裡,5名技能大師聚在一起相談甚歡。“培育與傳承”的話題議了一遍又一遍。

分享“培育經”時,麻建軍代表堪稱“嚴師”。“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做到好為止。”他告訴記者,他的一個徒弟制作一個需常溫加工、恆溫裝配的零件,由於經驗不足,徒弟試了許多次都沒有成功,想放棄了。麻建軍代表卻堅持這個產品必須由他完成,並在一旁指導,直至產品制作成功。

近年來,各級工會開展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勞模創新工作室已成為工會培養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5年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得到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創建各類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7.2萬家,眾多勞模和工匠人才借此傳播勞動技能、創新方法和管理經驗。

胡中輝代表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其成員是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青年創客。該工作室就像生產車間的“智囊團”,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所有成員便聚在此處討論思路,共同攻克難題。“工作室成員全部擁有省級技術能手以上榮譽,獎項加起來近200項。”提起徒弟,胡中輝代表像是在夸獎自己的親人般自豪。

談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譚文波代表興致勃勃。他領銜的工作室近年來獲得技術轉化革新成果4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隻要肯踏踏實實扎進土裡,都能吸收養分。”(記者劉友婷 周有強 李丹青)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