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綜合報道

11月9日,90多位特殊觀眾走進進博會會場,他們用各自獨到的眼光,審讀展品的價值,品評進博會的意義——

“上海工匠”進博會上“看門道”

2018年11月13日08:05  來源:《工人日報》

11月9日,90多名剛剛被命名的2018“上海工匠”集體參觀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這些技藝精湛的工匠眼中,進博會有著怎樣的意義,這群“特殊觀眾”又能從中看出哪些“門道”呢?

在智能高端裝備館,上港集團尚東集裝箱碼頭分公司橋吊遠程操作員黃華並沒有僅僅盯住和他職業對口的那些起重設備,反而是特別仔細地觀看著國外公司的智能機器人。“目前,我正在研發一套能夠為集裝箱拆卸鎖扣的機器人,但在如何用一套機械臂應對不同尺寸的鎖扣這一點上遇到了難題,所以我特別想在進博會上取經。”

“我們早就不是第一代靠肩挑手扛的碼頭工人了,現在更需要鑽研最新的技術以提升碼頭的科技含量,帶來更高的效率。”黃華說,進博會是一個特別好的平台,可以看到很多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在經過歐姆龍明星機器人前的時候,寶鋼高級技師宋俊頓時被吸引過去,他拿出手機擠進人群拍了幾張照片。“這款機器人就用到了機器視覺技術。”宋俊一邊向記者解釋,一邊把照片分享給工作室裡的其他員工。

“經常有員工問我,機器都這麼智能了,我們工人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宋俊始終認為機器人只是從事生產型工作,它無法像人一樣思考,更不用說有創新行為。“傳統意義上,工人是一個執行者,這容易成為一種束縛,局限他們的思維。我的思維比較跳躍、發散,凡事最愛問‘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操作?有沒有更好的操作方法?我會從很多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我認為未來工人的價值就在於創新。”

作為核工業第八研究所機加工組組長,周建明第一時間找到了進博會的最大展品——“金牛座”龍門加工中心。他仔細地看了“金牛座”的各個細節,評論起來熟門熟路:“普通的機器是三軸聯動,而它是五軸聯動,精度更高,可以實現大型構件的異型曲面精密加工,能夠在圓弧上打孔,對於大型裝備、大型橋梁的加工十分有用。在我國的應用前景相當廣闊。”

“這次展示的裝備普遍非常先進,品種規格遠超其他展會,對我觸動很深。進博會讓我們大開眼界,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新技術的出現,給技術工人和工匠們帶來了什麼?在周建明看來,這意味著更多的挑戰和更多的機會,“身為‘上海工匠’,需要不斷學習、勤於鑽研技術,勇於創新,才能研發、制造、運用各類高端裝備,跟上新時代技術發展的潮流。”

一家美國車企展台的工作人員給了蔡炯一本新車的說明書,他邊走邊看,“這輛車雖然使用傳統燃油動力,但幾乎就是一個集成全球前沿汽車技術的平台。一些技術國內尚不成熟,但國外已經投入商業應用,而且非常好地控制了技術成本。以前我們認為海外車企的技術是賣一代、儲存一代、研發一代,從這次的展車看,很多海外企業‘毫無保留’。”

作為上汽通用汽車制造工廠裡5000多台機器人的“指揮官”,蔡炯幾乎所有的工作時間都在和機器人打交道。“如何更懂機器人,也讓機器人更懂你,這是我不斷努力突破的方向。”蔡炯說,“從進博會上,我們能得到新技術新工藝的啟發,也讓我們的流水線低成本、高柔性化,帶給消費者更多優質的車型。”

“你們這個展品前后研發了多久”“現在能精確到哪個量級”?與普通“看熱鬧”的觀眾不同,上海華力微電子公司研發部部長助理陳廣龍的提問專業細致,以至於展台工作人員隻能“搬救兵”,請工程師前來交流。

展區的智能展品有很多,明星展品亦不少,可陳廣龍並沒有去“湊熱鬧”,反而在觀展人數相對較少的英特爾展區停下了腳步,“對於半導體芯片領域的從業者來說,英特爾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有很多。”

陳廣龍進一步指出,“摩爾定律”是繞不開的話題,該定律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數字化時代,芯片是最基本的東西,離開芯片這個載體,那麼許多軟硬件將無處立足。”陳廣龍坦言,也正是基於“摩爾定律”,公司始終堅持在每18∼24個月的時間區段內,完成創新迭代,否則就會有被淘汰的風險。

陳廣龍表示,“進博會能聚集到那麼多國際頂級的科技企業,不容易!這些新技術可以實現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解放。在產品上也可以助力我國在工業和制造領域的創新和升級。”(記者 錢培堅)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