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供暖改革,在實踐中達成更多共識

郭振綱

2018年11月29日08:02  來源:《工人日報》

供暖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大多是舊體制機制與百姓新需要交織形成的。選擇政府、供暖企業和用戶共同出力、合理分擔的改革路徑,建立起一套相對公平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是目前各地供暖改革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自11月21日起,《工人日報》推出“供暖賬本”系列報道,選取遼寧沈陽、山東濟南、內蒙古呼和浩特、湖北武漢、北京5個地方,報道了這些地方實施供暖改革的現狀、成效和百姓感受。從北京通過煤改電實行峰谷電價,加大補貼和管線改造讓供暖季藍天多起來,呼和浩特通過分戶計量讓供暖企業和用戶明白消費,沈陽通過煤改氣以補貼為抓手提升清潔供暖比例,到濟南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蹭暖”痼疾,以及武漢嘗試推進集中供暖讓南方的冬天不再冷,都反映出供暖這一民生工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從各地的改革范本中探索出一條更加清晰的供暖改革路線圖,讓供暖真正成為百姓的“暖工程”,顯得緊迫和必要。

不同地方的供暖改革不乏地域特色和政策的針對性,但其中也有一些規律性因素。比如,推動供暖改革需要政府解決好新舊機制的銜接,供暖改革要保証社會效益和公眾利益的包容發展,供暖企業成本核算不能“自說自話”,市場化改革應回應公眾對供暖品質提升的要求和價格關切,供暖設施的提檔升級應充分體現公益性,等等。

不難發現,凡是推動供暖改革比較順利的地方,大多是政府從源頭上布局改革,通過補貼解決管線老化導致的“跑冒滴漏”,運用補貼杠杆平衡供暖企業的成本,用市場化改革讓公眾體驗“費用需自付”。而供暖改革推動遲緩的地方,上述問題大都解決得不夠到位,新舊機制銜接得不夠平穩,各方主體沒有形成合力,導致政府、百姓、供暖企業都有一堆“牢騷話”。

供暖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大多是舊體制機制與百姓新需要交織形成的。

就供暖機制而言,過去供暖由政府、單位和社會包辦,現在實行市場化改革,一些歷史遺留包袱的化解、供暖質量的標准和費用定價等,就需要關照不同主體的利益﹔就供暖責任和服務水准而言,供暖企業從事的是公用事業,承擔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也需要政府明確規定其責任和經營方向,重視用戶的關切﹔就供暖所消耗的能源看,各地選取的能源品種多是政府指定的,也需要政府的推動和監管。

供暖改革既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也要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單純的市場化路徑還不成熟,完全由政府包辦沒有可持續性,因此,選擇政府、供暖企業和用戶共同出力、合理分擔的改革路徑,建立起一套相對公平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是目前各地供暖改革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比如,北方的供暖管線老化和布局不合理是個老問題,南方的供暖如何布局怎樣實施是個新問題,所需費用需要社會多個方面來解決和消化,如果完全由用戶承擔也不現實,而且可能形成阻力﹔取暖費的定價機制關乎公平,需要政府調控,不能任由供暖企業自我設定﹔通過市場化機制,發揮價格杠杆作用,可以遏制供暖中的浪費問題﹔通過行政手段督促供暖企業提升服務水准,有利於解決一些企業服務意識欠缺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政策引導、協調推進、漸進化解。

滿足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供暖改革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在這個原則下,通過地方試點總結經驗,梳理難點,在發展中找到各方共贏的改革突破口,才能確保百姓在冬天過上暖融融的日子。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