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內蒙古

沙化草牧場變成綠色“小銀行”

2019年02月20日09:12  來源:《工人日報》

隆冬的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下簡稱阿旗)紹根鎮天藍如洗。過去,這裡曾經是光禿禿的沙地,近幾年,當地開始發展人工牧草產業,紹根鎮植被覆蓋率已從過去的不足10%恢復到90%,真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人工節水牧草產業,不僅讓紹根鎮披上了美麗的妝顏,也讓這裡的農牧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積極發展節水人工草地

紹根鎮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緣,受氣候變化和超載放牧的影響,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鎮90%的天然草牧場退化到植被覆蓋率不足10%。

“牛羊吃不飽,人也餓肚皮”,生態的困境逼著紹根人發展人工種草產業,走生態畜牧業之路。2008年,全旗第一塊配備指針式噴灌機的1000畝紫花苜蓿試種成功。隨之,整地、打井、架設噴灌……全鎮掀起了人工種草的熱潮。

在這短短數年的時間裡,鮑飛從一名阿旗紹根鎮的普通牧民,逐步發展成為富民生態園——專業合作社的領辦人,並帶動20余戶貧困農牧民主動轉變了畜牧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節水人工草地,在現代化的畜牧業發展中實現了為草原增綠、讓家庭脫貧的“綠色夢想”。

2012年,在得知當地要大力發展飼草業的消息后,鮑飛動了種植紫花苜蓿的念頭。他說:“政府號召我們種植紫花苜蓿,這是個好項目,咱們很多牧民兄弟外出打工不掙錢,不如聯合起來種植優質紫花苜蓿,發展養殖業,這樣牧民兄弟在家門口也同樣可以致富。”

於是,他選擇了生活貧困、創業無門、草牧場集中連片的12戶牧民,把他們組織起來鼓勵他們以草牧場入股,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建起了富民生態園——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均攤,第一年集資300萬元種植的3200畝紫花苜蓿,當年僅收獲一茬,畝產紫花苜蓿便達到了500斤,總收入約80萬元,戶均收入達7萬元。初次嘗試便讓社員嘗到了增收的甜頭,這也更加堅定了大伙兒的信心。

目前,鮑飛領辦的合作社已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發展節水人工草地6000畝、優質高產飼料地1000畝,擁有3000畝天然草牧場,發展優質肉羊500余隻,收獲期的紫花苜蓿每畝純收入800元,不僅使原來無分文收入的沙化草牧場成了綠色“小銀行”,還讓草牧場得到了休養生息,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為后續畜牧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大飼草保障。

產業鏈越拉越長

隨后,阿旗總結紹根鎮人工種植紫花苜蓿的經驗,在全旗制定了百萬畝草業發展規劃。2013年,阿旗被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紹根鎮則成為中國草都核心區。這塊金字招牌引得國內外大型企業慕名而來,如今已有約20家企業到紹根鎮從事苜蓿草種植、加工,在企業的示范帶動下,當地農牧民紛紛發展紫花苜蓿種植基地。目前,全鎮總種植面積已超過60萬畝,年產草總量達40萬噸,總產值達8億元。

2017年2月,紹根鎮被確定為國家紫花苜蓿種植標准化示范區,成為周邊地區草業發展的“風向標”。在赤峰綠田園農場有限公司,企業兩條生產線,每年可生產草顆粒、育肥牛專用壓縮草料等深加工產品12萬噸。依托這些飼草料資源,旗、鎮兩級引進了外資企業澳亞現代牧場,新建一座養殖規模為1.2萬頭奶牛的現代牧場。眼下,旗鎮兩級正在與“產學研”相對接,積極運作苜蓿草葉蛋白產業鏈加工項目,從草捆、草粉到草塊、草顆粒再到葉蛋白,牧草深加工的產業鏈也越拉越長。

有了好產品,如何賣得出去、賣上好價錢?當地又開始借力“互聯網+”,推出草都天下等一批電商平台,開展線上宣傳和線下交易。由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內蒙古草業大宗電子交易平台,是我國首家牧草電商交易平台。去年,紹根鎮在這一平台上銷售牧草近8萬噸。從平台上賣出每一捆草,都有一張包含牧草追溯信息和指標的“身份証”,它會讓賣家更省心,買家更放心。

牧草產業規模的擴張促進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草原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全鎮已形成10個肉牛養殖專業村、9個肉羊養殖專業村。全鎮現已規劃4條旅游專線、13處旅游景點,建設了柴達木旅游景區,發展了5處牧家樂,旅游已成為全鎮的新興產業。(記者 李玉波 通訊員 徐永升)

(責編:田少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