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黃景圖的“痴”,是苦學的勁頭,是面臨挑戰時的興奮,更是不斷創新練就絕活兒的執念——

“金牌藍領”的痴心執念

2019年03月05日09:43  來源:《工人日報》

3年前12月的一天,黃景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收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福建省總工會的一個關愛之舉,讓我這樣一個‘大叔級’的工人也有機會到北京脫產學習,不僅學費、住宿費全免,還有學習補貼。”隻有高中學歷的黃景圖,圓了自己多年的大學夢,他覺得自己無比幸運。

這份幸運並非“天上掉餡餅”。憑借著勤學苦研的勁頭,黃景圖從普通維修工成長為漳州招商局碼頭公司的主修工,專門解決各種器械疑難雜症的“機械醫師”,獲評福建省優秀高技能人才、福建省勞動模范,還成立了自己的勞模工作室。如今,黃景圖是漳州開發區乃至全省范圍內一名響當當的“金牌藍領”。

“沒有什麼秘訣,就是靠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練就絕活兒。”黃景圖說。

“有手工,吃不空”

讓黃景圖第一次認識到手藝可以創造價值、換來尊重的人,是他的父親。

“我的父親是個裁縫,在我們老家那一帶,他算個傳奇人物。大家都說,穿上我父親做的衣服很有面子。”黃景圖驕傲地說。

黃景圖小時候物質還比較匱乏,可他記得,每戶人家招待父親用的都不是一般的點心。跟著父親“串門”的他,對父親既羨慕又崇拜:有一門手藝真好。

閩南一帶流傳著一句俗語:“有手工,吃不空”。在黃景圖心裡,父親給年幼的他指明了方向。“雖然那時不知道長大了能做什麼,但確定要做一個靠手上絕活兒‘吃不空’的人。”

高中畢業后,黃景圖報名家電維修培訓班。為了盡快學會維修技能,在班上,他是提問最多、手腳最勤的學生,當別的學員還在摸索時,黃景圖已經組裝出了第一台電視機。勤奮好學的他,時常去向老師請教,僅用1個月就掌握了相關技術。憑借這個手藝,他還賺得了第一桶金,改善了家人拮據的生活。這是黃景圖第一次嘗到技術帶來的甜頭,從此,他鑽研技術的腳步再也沒有停下來。

憑借好學的勁頭,黃景圖抓住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一次,黃景圖在家鄉常去的配件店裡遇到了一位在電氣原理方面非常精通的老先生,就趁機向老先生請教問題。讓黃景圖沒想到的是,這位老先生是華僑大學的王教授,還主動邀請黃景圖去旁聽他新開的編程控制技術(PLC)課程。“PLC是自動化控制領域的核心技術,一直是我技術上的瓶頸,能去旁聽真是太好了。”黃景圖十分激動。

從此之后,王教授的課堂上多了一位黑黑瘦瘦的旁聽生。上世紀90年代后期,PLC技術在當時還比較前沿,不少教學內容是老師自己總結的,沒有任何參考書目,這對從零開始學習的黃景圖是個不小的挑戰。為了跟上課程進度,他自己搜集資料、主動找教授上門求教,整整半年,黃景圖一節課都沒有缺過。

“解決難題給我帶來無窮快樂”

旁聽課程結束后,黃景圖聽取了王教授的建議:要想在行業裡有發展,一定要到企業去實踐。

在王教授的引薦下,黃景圖到廈門一家澱粉公司應聘。他清楚地記得,工廠老板出的考題是畫出星三角啟動的接線圖。這道題,在他之前已經考倒了7位電工。畫出了接線圖的黃景圖盡管過了理論關,卻連最基本的元器件都沒見過。這並沒有“嚇跑”黃景圖,他選擇迎接挑戰:翻閱資料、拆解元器件,隻要有不懂之處就向人請教,還專門致電咨詢元器件生產公司的技術支持部門。就這樣,黃景圖花半個月時間摸透了各個器件,很快就可以獨立操作了。

不僅如此,半年時間裡,黃景圖先后改造了兩條變頻控制的澱粉生產線,成為當時全國澱粉行業裡最先進的生產線。“直到現在,這兩條生產線還在源源不斷地創造業績。”黃景圖對此十分自豪。

2003年,黃景圖來到漳州招商局碼頭公司。說起初到之時的情景,黃景圖依然十分激動:“有各種沒見過的‘龐然大物’,仿佛一堆世界難題在等著我解決。而每個難題的解決,都能讓我感受到無窮的快樂,我的專業視野完全被打開了。”

在這期間,黃景圖報考了福州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自學考試。對於黃景圖來說,花時間學習專業課“一點兒都不累”,反而覺得是個系統學習理論知識的好機會,還能在工作中實踐練習。專業學習讓他在理論水平上有了質的飛躍,唯獨英語基礎薄弱,成了黃景圖考試中最大的難關。“不怕別人笑話,我多花了3年時間,就是為了考過一門英語。”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黃景圖用6年時間最終通過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練就絕活兒,成就自己

碼頭的維修工作並不輕鬆。平時,黃景圖的工作服上沾滿油污,露天和高空作業更是少不了,屬於高危行業。進入漳州招商局碼頭至今,黃景圖經歷了大大小小幾千次檢修,幾百次搶修,獨自承擔了幾十項重大項目的緊急攻關任務。但黃景圖卻說,他對工作有種“痴”:每當修好一台設備,都會像欣賞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一樣興奮,左看看、右看看,“那種成就感是金錢換不來的。”

黃景圖的“痴”,是吃得了苦、沉得下心,更是一次次的大膽創新。

他印象裡最難啃的“硬骨頭”,是2008年8月的一次檢修。當時,國檢部門的一台放射性檢測儀出現了故障,碼頭進口業務被迫停止。由於設備原件全部為法國進口,國外廠家技術人員先后兩次來港維修,均沒能修好。而國際航線船舶多停一天,貨主就損失1.6萬美元。但是廠家技術保密,不提供任何圖紙資料。臨危受命的黃景圖花了3個晝夜反復研究分析電路及其內部功能芯片,查找大量資料,終於找到這套設備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於是,黃景圖對電路進行了大膽改造。為了不損壞零部件,他小心翼翼地檢測、再檢測,調試、再調試……一個星期后,黃景圖終於圓滿完成任務,僅此一項就節約維修成本22.5萬元。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2012年4月。為使碼頭6台老場橋順利通過質量驗收,黃景圖顧不上回家,在現場待了一個多星期,幾個通宵下來,用不到兩萬元的成本,修復了13塊電路板和兩個特殊模塊,救活了設備,節省資金近90萬元。

黃景圖用技術創新實現了一次次突破,有了自己“吃不空”的絕活兒。2013年以來,黃景圖帶領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實現了各類技術創新400余項,圍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改善環境和促進安全生產,在工藝創新、技術創新、商務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創造出的經濟效益以千萬元計。

而今,身為勞模本科班的大三學生,黃景圖的學習步伐仍未停歇。“現在,我非常享受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交流和學習的日子,在高等學府感受思維的碰撞、開闊眼界。這個過程讓我更加堅定信念,練就絕活兒,努力成為新一代高素質勞動者,用勞動創造美好未來。” (制圖 張菁)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

張菁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能動性的要素。勞動者素質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隊伍作為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黃景圖為了系統學習理論知識,曾用6年時間勤學苦研,鍥而不舍,如今更有機會在高等學府學習交流﹔對練就一手“吃不空”的絕活兒,他有一種執念﹔攻克一個個難題,對他來說是無比的興奮和成就感。這些在別人看來近乎於“痴”的行為,正是他所享受的過程。

“努力成為新一代高素質勞動者,用勞動創造美好未來。”黃景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正與國家發展急需高技能人才的現實相契合。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需要無數像黃景圖一樣對鑽研技術有著痴心執念的勞動者,同時,需要加大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力度,讓技術工人都有機會成為高素質勞動者。(記者 於靈歌)

(責編:田少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