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江西

從制衣工到廠長——

一農民工家鄉創業助多人“還巢”就業

2019年03月28日08:56  來源:《工人日報》

清晨,三面環山的江西大余縣青龍鎮雲霧繚繞。7點30分,37歲的徐志成和妻子吃完早飯,蹬上電動車沿著山路前往鎮上的嘉穎制衣分廠。15分鐘后,夫妻倆已經穿上袖套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從沒想過又能在家門口上班,還能拿著在廣東打工時差不多的收入。”徐志成笑得開心。

在大余縣,像徐志成這樣回來就業的農民工不在少數。對嘉穎制衣廠廠長賴詩南來說,讓更多人回到家鄉就業,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為此,他的廠區吸納了農民工212人,下崗失業人員173人。除了位於南安鎮的主廠房外,賴詩南還分別在周邊的黃龍鎮、青龍鎮、池江鎮、新城鎮等設立了分廠,方便各處工人上下班。

“自己也是農民工出身,非常能理解他們想回到家門口工作的心情。”賴詩南回想起在外打拼的10余年,感慨道。

外出務工學技能

1988年,剛滿二十歲的賴詩南高考落榜,情緒低落的他不甘心自己要一輩子守在農村,跟父母一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哥哥的建議下,他開始學習裁縫技藝。“當時就覺得隻要有技術傍身,總是餓不死的。”為了更好地學制衣,一年后,賴詩南毅然踏上了南下打工路,成為了東莞一家制衣廠車間的一線工人。

在廠裡,賴詩南總是早早來到車間,中午不休息,晚上常常加班到12點。“當時就想著多學技術多賺錢。”他笑言道,自己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一門心思隻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的努力,不僅換來了一身好手藝,也被廠領導看在眼裡。不到兩年時間,他就從組長到查貨,再晉升為車間主任。

1992年,賴詩南跳槽到虎門雅美制衣有限公司擔任車間主任,在新環境裡,他一邊虛心向老師傅學習管理經驗,一邊利用休息時間苦學先進的技術。管理嚴格、口碑極好的他,在1995年通過競聘,擔任了這家制衣公司的廠長。

經過10余年的闖蕩拼搏,賴詩南日漸感到家鄉的創業環境變好。“我們這一代人外出學制衣技術的不在少數,如果都能吸引到自己開的廠裡工作,那人數就很可觀了。”一心想回鄉陪伴妻兒和父母的賴詩南,決定返回離家近的縣城創業。

創業擔起社會責任

2005年,帶著5萬元創業資金、招募的四五十個農民工和租來的一批閑置機器,賴詩南在大余縣南安鎮成立了嘉穎制衣廠,開始了他的創業路。

開始一個月,剛租下的廠房因大樓賣出,他們被迫搬遷。幾經周折,賴詩南才找到新樓區將工人安頓下來﹔2007年,一個60萬元的單子,被客戶拖欠90%的尾款,看著堆成山的積壓貨物,賴詩南靠著貸款的28萬元,才勉強給工人發了工資……這些創業初期的“跌宕”,讓賴詩南更加堅信——“企業要發展,訂單是基礎,質量是關鍵,品牌是未來”。

為了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賴詩南巧借“外力”,勤練“內功”,採取檔次分流、價格分流,重點抓好羽絨服的生產加工。生活中賴詩南為人親切。而在工作中,特別是遇到質量問題,他的嚴厲讓員工們生畏,一個線頭、一道褶皺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為了抓好質量,賴詩南每年出資,選送優秀員工到知名企業培訓,招聘服裝類大學畢業生。如今,在賴詩南的努力和員工的齊心下,制衣廠的生意也愈發紅火,2018年,年創收已逾千萬元。

“管理好企業,也要挑起社會責任。”2017年,為了貧困戶的脫貧解困,賴詩南率先創辦了扶貧車間,吸納了7戶貧困村民。為了讓村裡的老人穿上暖和衣服,同年,賴詩南給全村20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發了羽絨服。

“現在就是希望員工能長久地干下去,未來擴大規模后,讓更多農民工‘回巢’,享受在家門口務工的好機會,讓家鄉越來越好!”賴詩南充滿信心。

大余縣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制衣廠發展,廠裡已經成立了工會組織。為了提高工人技能水平,企業也將展開技術比武等活動。(記者 盧翔 通訊員 萬夢瑤)

 

 

 

 

 

 

 

 

 

 

 

 

 

 

 

 

 

 

 

 

 

 

從制衣工到廠長——

一農民工家鄉創業助多人“還巢”就業

 

《工人日報》(2019年03月28日 07版)本報記者 盧翔 本報通訊員 萬夢瑤

分享到:

更多.

 

 

 

清晨,三面環山的江西大余縣青龍鎮雲霧繚繞。7點30分,37歲的徐志成和妻子吃完早飯,蹬上電動車沿著山路前往鎮上的嘉穎制衣分廠。15分鐘后,夫妻倆已經穿上袖套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從沒想過又能在家門口上班,還能拿著在廣東打工時差不多的收入。”徐志成笑得開心。

在大余縣,像徐志成這樣回來就業的農民工不在少數。對嘉穎制衣廠廠長賴詩南來說,讓更多人回到家鄉就業,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為此,他的廠區吸納了農民工212人,下崗失業人員173人。除了位於南安鎮的主廠房外,賴詩南還分別在周邊的黃龍鎮、青龍鎮、池江鎮、新城鎮等設立了分廠,方便各處工人上下班。

“自己也是農民工出身,非常能理解他們想回到家門口工作的心情。”賴詩南回想起在外打拼的10余年,感慨道。

外出務工學技能

1988年,剛滿二十歲的賴詩南高考落榜,情緒低落的他不甘心自己要一輩子守在農村,跟父母一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哥哥的建議下,他開始學習裁縫技藝。“當時就覺得隻要有技術傍身,總是餓不死的。”為了更好地學制衣,一年后,賴詩南毅然踏上了南下打工路,成為了東莞一家制衣廠車間的一線工人。

在廠裡,賴詩南總是早早來到車間,中午不休息,晚上常常加班到12點。“當時就想著多學技術多賺錢。”他笑言道,自己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一門心思隻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的努力,不僅換來了一身好手藝,也被廠領導看在眼裡。不到兩年時間,他就從組長到查貨,再晉升為車間主任。

1992年,賴詩南跳槽到虎門雅美制衣有限公司擔任車間主任,在新環境裡,他一邊虛心向老師傅學習管理經驗,一邊利用休息時間苦學先進的技術。管理嚴格、口碑極好的他,在1995年通過競聘,擔任了這家制衣公司的廠長。

經過10余年的闖蕩拼搏,賴詩南日漸感到家鄉的創業環境變好。“我們這一代人外出學制衣技術的不在少數,如果都能吸引到自己開的廠裡工作,那人數就很可觀了。”一心想回鄉陪伴妻兒和父母的賴詩南,決定返回離家近的縣城創業。

創業擔起社會責任

2005年,帶著5萬元創業資金、招募的四五十個農民工和租來的一批閑置機器,賴詩南在大余縣南安鎮成立了嘉穎制衣廠,開始了他的創業路。

開始一個月,剛租下的廠房因大樓賣出,他們被迫搬遷。幾經周折,賴詩南才找到新樓區將工人安頓下來﹔2007年,一個60萬元的單子,被客戶拖欠90%的尾款,看著堆成山的積壓貨物,賴詩南靠著貸款的28萬元,才勉強給工人發了工資……這些創業初期的“跌宕”,讓賴詩南更加堅信——“企業要發展,訂單是基礎,質量是關鍵,品牌是未來”。

為了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賴詩南巧借“外力”,勤練“內功”,採取檔次分流、價格分流,重點抓好羽絨服的生產加工。生活中賴詩南為人親切。而在工作中,特別是遇到質量問題,他的嚴厲讓員工們生畏,一個線頭、一道褶皺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為了抓好質量,賴詩南每年出資,選送優秀員工到知名企業培訓,招聘服裝類大學畢業生。如今,在賴詩南的努力和員工的齊心下,制衣廠的生意也愈發紅火,2018年,年創收已逾千萬元。

“管理好企業,也要挑起社會責任。”2017年,為了貧困戶的脫貧解困,賴詩南率先創辦了扶貧車間,吸納了7戶貧困村民。為了讓村裡的老人穿上暖和衣服,同年,賴詩南給全村20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發了羽絨服。

“現在就是希望員工能長久地干下去,未來擴大規模后,讓更多農民工‘回巢’,享受在家門口務工的好機會,讓家鄉越來越好!”賴詩南充滿信心。

大余縣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制衣廠發展,廠裡已經成立了工會組織。為了提高工人技能水平,企業也將展開技術比武等活動。

(責編:田少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