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

他們是技工、列車長、快遞員,還有一個響當當的身份:工會兼職副主席

走近職工貼心人

2019年04月10日09:39  來源:浙江日報

過去,說起“工會”組織,人們腦海中往往會閃過這樣的印象:

就是那個單位裡發發電影票和清涼券等福利,偶爾組織唱歌跳舞、體育比賽等職工娛樂活動的“閑職”部門。

如今的工會不再被“高高挂起”,而是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貼近群眾。幫困、維權、技能培訓……廣大職工能真切感受到工會自身的革新和服務內容的多元。

變化,始於2015年召開的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會議傳遞出鮮明信號:群團組織開展工作和活動要以群眾為中心,讓群眾當主角﹔要高度注意群眾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問題,更多把普通群眾中的優秀人物納入組織,明顯提高基層一線人員比例。

截至2018年12月底,我省已有2000多名來自基層一線不同行業的群眾成為工會兼職副主席,和各級工會班子成員一道,服務我省廣大職工群眾。他們有的是勞動模范,有的是知名技工,有的是快遞小哥,有的是企業管理者……

兼職副主席的出現為工會工作帶來怎樣的改變?他們又是如何兼好這份“責”的?近日,記者追蹤了3位兼職副主席的活躍身影,感受貼心人的魅力。

陳美芳:盡心盡力幫扶困難職工

為採訪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客運段甬廣車隊列車長陳美芳,記者先后約了她多次。她不是在列車上,就是在全國“最美鐵路人”的巡回宣講台上,或在幫扶困難群眾的路上……日前,剛回到杭州的陳美芳又要出車,記者揪住機會和她一起踏上列車。

陳美芳工作的列車,是一趟從杭州開往廣州的普通列車,而在這趟列車上,她已工作了22年。當天17時,她穿上帥氣的制服,輕鬆地將頭發在后腦勺挽成一個發髻,戴上鑲有鐵路路徽的大沿帽,對著記者給出了一個標准的列車員式微笑。

17時45分,K209次綠皮火車緩緩駛入杭州火車站,陳美芳開始在站台上迎接旅客。列車出發后,陳美芳和她的團隊又開始安全巡查、清潔車廂……5個小時經過6個站,一刻都沒停歇過。

夜深了,列車宛如一條長龍奔馳在茫茫夜色中,陳美芳終於坐了下來。昏暗燈光下,休班的她一邊和同事為車上一個患重病去廣州治療的男孩折千紙鶴,一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得知自己成為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候選人的那一刻,我心裡非常忐忑。小小列車長當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這跨度實在太大。”伴隨著“哐當哐當”的行車聲,陳美芳的思緒回到了半年前。

心裡實在沒底。晚上回家,陳美芳把內心的擔憂告訴了同在車站工作的丈夫。“你問我?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當!但無論你怎麼做,我都會全力支持你。”丈夫回答說。2018年8月15日,39歲的陳美芳當選為省工會兼職副主席,用她的話說,那是“趕鴨子上架”。

“一輛奔馳的列車就是一個流動的社會,上上下下的人都有不一樣的困難和訴求,解決更多人的困難是我努力的方向。”陳美芳發現自己要操心的事突然多了許多:處理糾紛,協調問題,為困難員工捐款捐物……

“職務很高,卻沒有‘高不可攀’,她依舊是我們身邊的知心姐姐。”同事吳嬌燕說,陳美芳當選為省總工會副主席后,她的才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綻放:成立“美芳姐姐幫困熱線”后,咨詢的、維權的、幫困的、求助的群眾接踵而來。每個電話、每個訴求,她都認真傾聽、仔細記下,想盡辦法解決。因為她接收到的,正是來自一線的心聲和願望。

“隻要群眾有需求,我都會盡心盡力為大家做好服務。雖然有些事超出我的能力范圍,但群眾的煩惱有人傾聽、問題有地方傾訴,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就會增強,工會的凝聚力也會提高。”陳美芳對記者說。

乘務員徐丹鳳接過話茬說:“她就是我們身邊貼心的‘靠山’。”前段時間,徐丹鳳的爸爸在印染廠修機器時,身體近50%被蒸汽燙傷,生命危在旦夕。當時正跟車在外地的徐丹鳳焦急萬分,便向陳美芳求助。陳美芳第一時間跑到紹興探望,帶去了“娘家人”的關愛。

工會兼職副主席沒有級別,沒有報酬,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眼下,陳美芳越來越忙,她擴大“勞模智囊團”的規模,組建親情愛心團隊,發動身邊的勞模、專家等力量為更多人解決困難。

“每次主席會議,陳美芳等幾位兼職副主席的發言,猶如一縷縷清風,帶來基層一線職工的心聲。”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才方說,眾多和陳美芳一樣的工會兼職副主席的建議,帶著有溫度的“地氣”,已成為上層決策的重要參考。

張積貴:帶出2000多名工匠精英

“這次全市技術比武一定要把‘車工’這項技能比賽放進去,而且要吸引技校學生參加,讓學生有機會和企業技術工人切磋武藝……”

3月16日,記者走進浙江溫兄機械閥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張積貴的辦公室,他正在和同事討論2019年第一屆全市職工技能比武賽事的籌備工作。他向記者點了點頭,歉意地告訴記者“等會兒”。

眼前,40多歲的張積貴穿著深綠色工作服,清瘦的臉頰上眉頭一直緊鎖,低頭對方案裡的細節逐項推敲,直到技術比武方案基本搞定,他的眉頭才“解”開。

張積貴辦公桌的電腦屏幕,正顯示著新華社1月14日刊出的一篇題為《急!這類人才緊缺200萬!》的報道。“溫州也一直面臨用工困境,特別缺少懂技術的產業工人。”張積貴接受採訪的開場白,就是他一直關注的事情。

其實,早在2013年,張積貴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他牽頭下,公司與溫州市龍灣職業技術學院達成校企合作協議,成立溫州市工會系統首個“勞模育才班”。他主動擔任企業方的班主任、技能導師,開始培育本土工匠。

“以前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現在這種模式沒了。開設‘勞模育才班’是希望能培養真正扎得下根的本土人才,把傳統方式通過新載體傳承下來。”張積貴說。這時,記者注意到,他身后的櫥櫃裡,豎著一塊塊“全國勞動模范”“浙江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獎章和牌匾。無疑,它們是對這位熟悉機械加工流程、具有豐富一線實踐經驗“大師傅”的充分肯定。

2015年,張積貴當選為龍灣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他當即決定,把這項工作的重心,聚焦在工人技能提升上。他著眼全區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培育產業工人的模式,成立“張積貴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為一線職工提供技能幫扶,解決疑難雜症。

2018年6月,張積貴又當選為溫州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他覺得自己發揮專長的舞台更大了,於是就將培育新型產業工人的“勞模育才班”進行升級,並推廣到溫州全市。

任職以來,張積貴已牽頭舉辦10多場技能大賽。他還打破界限,向全市企業借勢、借力、借資源,建立起全市技能切磋、提高職工技能素質的機制,為企業發現人才、技術交流搭建平台,促進轄區職工技能素質的提升。

如今,張積貴多年的心願正一步步變為現實。6年來,他帶出2000多位技術型產業工人,“徒弟們”紛紛走上工作崗位,發揮著骨干作用。被喚作“大師傅”的他也倍感欣慰。

“張積貴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把產業工人培訓工作做得有聲有勢,影響力大,‘兼’好了工會副主席這份‘責’。”溫州市總工會宣教部部長曾剛毅評價說。

鄭祖海:點亮年輕人的業余生活

採訪浙江吉潤春曉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總裝廠廠長、北侖區春曉街道總工會兼職副主席鄭祖海,第一個意外,就是發現他的辦公室設在車間裡,和上千平方米的安裝車間僅隔著一塊玻璃。除了一台電腦,辦公室裡擺滿各種汽車零件,堆放的圖紙資料佔據了一半空間。

“我每天有一半多的時間在車間,辦公室在這裡方便。”在一台高高吊起的小車底盤下,記者找到了鄭祖海,他正仰著頭和幾個技術人員研究一項新的安裝技術。今年40歲的鄭祖海,中等個子,戴著一副眼鏡,穿著一身黃色的工作服,腳蹬一雙勞保鞋。

從鄭祖海和同事柔聲細語的話語中,記者感受到他是個特別細膩的人。幾年前,他透過辦公室的大玻璃發現,底盤總裝工小宇工作時總是提不起精神。小宇是來自衢州的一位90后小伙子,剛來總裝廠沒幾天。“是生活不習慣,還是身體不舒服”,在鄭祖海的細問之下,小宇說出了自己的心思:這裡工資比其他地方高,但業余生活太乏味,想辭職。

北侖春曉街道洋沙山社區,是個新建的工業社區,面朝大海,三面環山,基礎設施薄弱。“工業園區共有職工近兩萬人,80%以上都是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當時,娛樂休閑設施幾乎為零,地方又比較偏,職工下班后沒地方活動,導致企業留不住職工,企業生產極不穩定。”鄭祖海回憶說。

“小宇想辭職不是個案,在春曉街道頗具普遍性。”鄭祖海說。2015年9月,鄭祖海當選為春曉街道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當時第一件事就是想一切辦法留住職工的心。”他說。

面對春曉街道總工會提出的職工活動陣地“區域化”共建理念,鄭祖海發動10家規模企業開放職工活動中心,讓周邊100多家企業的職工共享共樂。在他協調下,吉潤公司率先與街道工會簽訂協議,公司不但同意將4個籃球場、4個羽毛球館、健身房、圖書室全部向周邊企業職工開放,還投入70多萬元增加活動器材。

很快,社區內10家企業共同簽署了《企業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資源共享協議書》,轄區內職工活動場所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並從一個個點、一個個封閉的小圈子,逐漸形成為一條豐富的活動鏈。

鄭祖海的“區域化”聯盟模式在工業園區引發一連串“化學反應”。各企業間不再局限於文化娛樂硬件的開放共享,信息、技術、培訓等領域也開始互動共享,呈現出和諧共融、深度合作的新局面。

“白天上班,晚上文化娛樂生活極其豐富,現在我生活在這裡很有幸福感。”小宇開心地說。今年大年初三,小宇提前回廠,還帶了3個老鄉來廠裡上班。據統計,今年春節,春曉街道企業民工返回率達99%,創歷史新高。

“兼職副主席就在群眾身邊,抓住群眾的需求點做好服務。”寧波北侖區專職副主席袁波說,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兼職副主席給基層工會工作帶來連鎖反應,增強了工會工作的專業性和活躍度,也讓工會的群眾基礎變得更牢固。

活力、溫暖,或許就是當下工會工作的關鍵詞。(記者 聶偉霞 通訊員 王海霞)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