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上海

上海市總創立“工會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制度”,首份“生產安全死亡事故情況的分析報告”查擺問題鮮明提出——

安全生產不能“說歸說、寫歸寫、做歸做”

2019年06月13日08:29  來源:《工人日報》

線下,吸引了909支隊伍參賽,已產生六強,正等待6月底的決賽﹔

線上,共8期的“相約星期一,安全知識知多少?”答題活動,6期已“圈粉”13.5萬余人爭當“安全達人”……

近日,記者從上海市總工會獲悉,分為線上線下進行的“上海市職工安全生產知識競賽”呈現雙線火爆態勢。

與“知識競賽”交相輝映的是,傳統賽事“安康杯”也有了新的進展,去年,這一競賽列入對區級政府、市安委會成員單位安全生產績效考核內容后,今年參加市級“安康杯”競賽的單位突破1萬家,較2018年增長了24.72%。

實際上,這些可喜局面的出現,離不開2018年上海市總創立的“工會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制度”。依托此項制度,上海市總今年初還提交了首份“生產安全死亡事故情況的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分析報告”)。

上海市總工會權益保障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力推兩項賽事,正是兌現分析報告提出的“加強工會安全生產培訓和宣傳教育”的一項對策。

突出現象:民營企業安全事故高發

分析報告提出,民營企業是死亡事故發生率較高的區域。平台上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市民營企業領域分別佔全市事故總數、死亡人數的72.27%和68.38%。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民營企業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等問題,導致設備陳舊、工藝簡單、技術落后,加之基礎管理較為薄弱、職工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等因素,以致事故頻發。

在事故發生的重點人群方面,數據顯示,全年因事故造成死亡的絕大多數是男性職工,佔到總死亡人數的95.73%,其中,41歲以上的死亡職工佔到總死亡人數的66.24%,非上海市戶籍職工佔到87.18%。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市生產一線職工,尤其是作業條件比較艱苦的一線職工,大部分來自外地且有越來越向中西部發展的趨勢,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技能不強和安全責任有待加強等情況。

分析報告還發現一個情況,即未建會單位死亡事故發生率明顯高於建會單位。通過數據比對分析,上海市發生死亡事故的單位中未組建工會的實際比例達到70%。同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無論建會與否,建筑行業企業參保上海市總工會互助保障計劃和開展工會互助互濟活動的比例不到10%。

查擺問題:安全生產流於形式

分析報告指出,上海市部分單位的安全生產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表現在會議上,片面追求超速發展,卻給安全生產留下隱患,“部分單位事故發生后,開會強調一下安全生產工作就算完事,不抓工作落實,沒有長效機制”。

分析報告警示,一些單位的安全生產投入嚴重不足,重經濟效益、輕安全生產現象時有發生,安全標准和方案中的防范措施得不到全面落實,以致作業場所險象環生,高處墜落死亡事故高發就是一大佐証。

分析報告查實,部分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執行不嚴、落實不力。一些建筑單位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只是用來應付監管部門和上級單位的安全檢查,既沒有在施工現場按要求設置到位,又沒有對現場職工進行“安全交底”,是典型的“說歸說、寫歸寫、做歸做”,甚至還有一些小微企業安全管理嚴重缺失,沒有制定相應的安全操作規程,問題突出。同時,還有部分職工安全意識淡薄,貪圖方便,隨意違章操作。

分析報告發現,部分單位對職工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力度不夠,致使職工安全知識缺乏、安全技能不強。一些單位的安全培訓多為照本宣科,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導致作業人員“不願學、不想學、不會學”。

開出藥方:從源頭上加強防控

分析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安全管理措施,並深刻剖析生產安全典型事故案例,吸取事故教訓,知曉違法后果,完成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承擔安全責任的轉變。

分析報告強調,要積極履行工會組織的監督職能。各級工會要充分發揮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組織網絡的作用,對企業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的貫徹、相關經費的提取、措施計劃的落實等內容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並督促行政採取有效措施﹔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並落實上海市工會生產安全事故網上報告制度,積極配合政府(行政)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隱患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企業職代會“雙報告”制度,從源頭上做好各類安全事故防控工作﹔要加大發動、推廣力度,組織各單位參加上海市總工會職工互助保障計劃,開展工會職工互助互濟活動,提高一線職工抵御風險能力。

分析報告還要求,各級工會要加強安全生產培訓和宣傳教育,要以“安康杯”競賽活動為抓手,支持和配合政府(行政)做好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要針對各類職工所處的不同崗位,堅持做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運用好新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文化活動,營造“人人講安全、事事重安全、處處保安全”氛圍。(記者 錢培堅)

(責編:田少星、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