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綜合報道

他們堅守在特殊工作環境中:下水道養護工迎“最忙季”

唐姝

2019年07月11日08:42  來源:《工人日報》

7月的北京不僅有高溫還進入汛期,下水道養護工進入了工作最忙碌的季節。日前,《工人日報》記者跟隨一群下水道養護工體驗他們的工作。他們大多是外來務工者,吃住基本都在站點。黑暗、潮濕的空間,污水、淤泥、生活垃圾混雜在一起的味道,是他們日常的工作環境﹔ 無論是在人們漸入夢鄉的深夜,還是在大雨滂沱的季節,在別人看不見的地下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是他們默默地守護,讓城市在風雨中保持出行暢通、環境整潔。

“總要有人做這行”

“出外勤養護污水井,上午出去的時候穿得干干淨淨,中午回來的時候就能聞到身上有種難聞的氣味,從頭到腳都得換一遍衣服。”今年29歲的河北邢台人王志海2009年中專畢業就來到北京排水集團第一管網分公司,他所在的運行二班目前有23個人,共同承擔重點保障區域15平方公裡、220公裡排水設施的養護和監管工作。每天與污泥、惡臭打交道,王志海也沒想到一干就是十年。

“全北京也沒有比咱們更臟的活兒了吧。”剛剛來這一個月的劉師傅接過話,33歲的他曾在老家北京平谷務農,后來四處打工,“真的很不容易,但是要養家糊口,兒子馬上升小學啦。”這份工作能帶給他穩定和保障。

由於作業環境的惡劣,工人流動性比較大,幾乎全年都在招人。班長李陽告訴記者,班組年紀最小的是20歲,年紀最大的今年7月退休。“前幾年招來七八個中專畢業的90后,隻剩下兩個,還有人來看了一眼工作環境就走了。”

下水道裡什麼都有,是一座城市最隱秘的部分。“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污穢、垃圾我們都見過。有的人比較敏感,除了味道,還受不了視覺上的沖擊。”95后的小峰經歷過嘔吐的折磨,2012年他中專畢業后來到運行二班,“剛開始工作也不適,吐了兩回就慢慢好了。總要有人做這行,都是工作,也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為了避免影響交通,大多數情況下“上班都是夜班的狀態”,作業時間一般是夜裡十點到凌晨五點,班組成員大多是外來務工者,吃住基本都在站點。而熱線處理是24小時開通的,隻要有人打來熱線報修,他們就要立即到達堵塞點進行疏通。

夏天不隻有高溫,還要防汛

“走了,安外大街那邊兒一胡同口的雨水口有堵塞。”7月2日,上午9時的太陽已經足夠將人炙烤的煩躁,接到熱線后,王志海和工友立即發動作業車趕往胡同口。下了車,先是在周圍擺好了路障,緊接著王志海用鐵鉤熟練地撬開雨水篦子查看是否有淤積,再拉開污水井蓋查看,隨后示意一起出勤的李開用管道疏通車高壓水槍進行疏通。

“像胡同這樣的地方晚上不能施工,尤其是夏天,會影響居民休息,我們就得白天來處理。”王志海一邊解釋著一邊讓路人繞過。污水井四周分不清是水汽還是霧氣在向外噴濺,同時還帶著一股下水道特有的刺鼻氣味一同漫射開來,這是疏通車作業的時候靠水力把管道裡的淤泥沖出來,其頂出來的氣流帶著氣味就會返上來,而在高溫天氣,臭哄哄的味道會更濃一點兒。“您覺得臭味很大啊?我們已經聞不到了。”王志海對記者說。

疏通車作業完,小峰拿著鐵鍬把污水井裡的淤泥鏟出來裝進編織袋裡放到作業車上,再細心蓋好蓋子,以保証與井口嚴絲合縫。之后趕往下一個三裡屯附近的作業點,此時工人們的額頭上已經沁出汗珠,而一天的工作才剛開始。

王志海打開路邊的雨水篦子,發現裡面除了有淤泥和樹葉以外,還七扭八歪地躺著不少煙屁股,以及雪糕棍兒、塑料包裝袋。“我們還鏟出來過建筑施工廢棄的泥漿。在胡同裡,還經常有人傾倒廚余垃圾以及排泄物,尤其是大家分辨不出污水井和雨水井,會給管道疏通工作帶來很大麻煩。”

夏天的難熬,不隻要應對高溫天氣,還要防汛。北京的汛期從6月1日開始,一直到9月20日結束,而防汛的工作會比上、下汛的時間再延長十天左右。隻要是降雨有一定強度、持續一段時間,王志海和工友就要冒雨在各自的防區范圍內進行排水口的巡查。如果發現明顯的隱患,就必須在隱患點值守。

“防雨衣不透氣,夏天溫度又高,憋悶程度可想而知。有險情的時候需要一直站在雨裡,可能是兩三個小時,也可能是半天,甚至一天,整個人都濕透了。”李陽還記得7·21那場暴雨,他和王志海三天兩夜都沒怎麼休息過。

下井作業盡量用機器來代替

小峰回憶起第一次下井,想到的隻有黑暗和狹窄,黑黢黢的管道裡隻能看見頭燈照出來的一束光亮。由於污水裡有硫化氫等有毒氣體,還需佩戴正壓空氣呼吸器、氧氣瓶等整套防護裝備。記者體驗穿戴整套重達15公斤多的防護裝備,僅僅行走一會兒就已經氣喘吁吁,他們還要鑽到80公分直徑的管道裡一鏟一鏟地將淤泥清理出來。

“在管道裡清淤站著也不是,蹲著也不是,忒難受了,隻能攢著身子跪坐著鏟泥。”王志海笑著說,“雖然辛苦,但養護做好了,才能保証排水管網運行正常、排水暢通,保証污水的收集和處理,防止污水漫上街道以及污染水體。”他嘿嘿一樂。

隨后,記者跟隨工人來到崇文門附近的蓋板河例行檢查排污情況,蓋板河距離地面大概有七八米深,剛下去的一瞬間,一股潮濕、發霉的氣味就侵襲了整個鼻腔,緊接著是漫無邊際的黑,隻能憑借手電打出的光束摸索方向,那種看不到盡頭的壓迫感和窒息感挑戰著神經。而返回地面的剎那竟然有種重見天日的感覺,同是第一次下井的新人劉師傅也因為緊張而大口喘著粗氣,脫下裝備的他襯衫已經被汗水浸透了。

盡管有相對完善的防護措施,下井作業還是具有潛在的危險因素,隨著排水、清淤設備升級、上新,現在盡量用機器代替人工下井作業。如管道疏通車、CCTV管道檢測機器人、移動泵車、攔訊自沖洗設備等基本可以解決80%以上的管道問題。據了解,北京排水集團最近上新了“黑科技”排水設備,智能感知系統能自動識別是否存在積水,排水接力池可在3分鐘內完成安裝並提升抽排效果。

在李陽看來,自動化不僅提升效率,還能夠保障工人的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隻要能用機器設備解決的,工人就不用下井,而且下井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王志海並不擔心未來機器高度自動化以后會搶了自己的飯碗,“機器總需要人來配合的嘛,不斷學習新的技術,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七月,北京進入雨季,也是王志海們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已經做好准備時刻戰斗在自己的崗位上。

(責編:田少星、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