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走出“重銷售輕研發”怪圈,創新才是硬道理

蔣菡

2019年09月05日08:54  來源:《工人日報》

加大創新藥研發投入,促進產業升級,需要企業痛下決心,把目光放長遠,不再僅僅追求短期利益,還需要有關部門完善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機制,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實力如何?從近期發布的上市企業年報中可見一斑——據9月3日《新京報》報道,8月31日,A股304家生物醫藥板塊上市企業年報發布完畢。其中,184家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研發投入超1億元的僅有44家,恆瑞醫藥、復星醫藥、邁瑞醫療、科倫藥業等龍頭企業是最舍得花錢做研發的企業,不過也有超半數企業研發投入未過中位線。

相比其他行業,生物醫藥行業研發具有大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一個藥物從研發到上市要經歷選題與立項、新藥發現、臨床研究、新藥申請、批准上市等多個環節,往往需要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和數億元的資金,而這期間藥物的安全性、毒性或者有效性哪一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令項目夭折。也正因此,我國相當一部分醫藥企業並未“下血本”研發創新藥,而是在做資金投入小、研發時間短的仿制藥。

仿制藥是指專利藥品在專利保護期結束后,不擁有該專利的藥企仿制的替代藥品。我國是仿制藥大國,長期以來仿制藥高價、高利潤的狀況,某種程度上使得藥企缺乏創新的動力,形成了“重銷售輕研發”的畸形生態。資料顯示,2018年A股284家藥企的銷售費用超過2400億元,研發費用約為332.66億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七分之一。其中,34家A股上市藥企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例超過50%,甚至有些企業的比例超過70%。寧可掏出大筆費用在市場營銷上,卻舍不得在研發方面做更大投入,這顯然不利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行業的長足發展。

生物醫藥行業屬於高科技行業,研發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醫改向縱深推進,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展開、“4+7”實施范圍擴大等政策的出台,都將推動仿制藥步入微利時代,而以銷售為主導的模式也將難以為繼。加大創新藥研發投入、促進產業升級則成為大勢所趨。

事實上,2015年以來,國內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增速在不斷提升,國內一些企業也嘗到了高投入高產出的甜頭。而國際知名藥企更是早已享受到了創新所帶來的超額利潤。

盡管如此,由於起步晚,基數小,目前我國醫藥行業總體研發投入強度仍處於較低水平。2018年我國制藥工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僅為5%左右,而同期美國的這一數字接近19%。

從銷售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任重而道遠。一方面需要企業痛下決心,把目光放長遠,不再僅僅追求短期利益﹔另一方面,新藥研發所需要的那麼多真金白銀也不是企業想拿就拿得出來的,還需要有關部門完善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機制,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研發投入強度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日前發布的《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9677.9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9%,再創歷史新高,基礎研究經費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不過,專家也指出,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能真正形成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布局。

眼下,科技短板使得我國在一些領域仍然受到“卡脖子”的威脅。在生物醫藥領域,雖然通過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我國藥物創新和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新藥原始創新能力建設仍是短板,國人發病率較高的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等腫瘤疾病缺少有效治療藥物,大力支持創新藥研發勢在必行。要推動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整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才是硬道理。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