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那一段時間,我痛苦極了,無數次在電話裡跟父母抱怨,想要辭職回家。”從逃離到堅守,他經歷了什麼?

一名青年職工的“變形記”

尹曉燕

2020年01月08日09:07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一名大學畢業生,來到大山裡的企業。環境的艱苦和心理的失落讓他從報到的第一天起,就想著逃離。是領導和工友們的溫暖,讓他想留下來看一看,這裡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這群人在此堅守?

“握緊撬棍,聽我的號子”“一二,嗨唦”……

在太行山深處的太焦鐵路換軌施工現場,一個皮膚黝黑、身材敦實的年輕人一邊喊著號子,一邊查看著現場情況。他就是中國鐵路鄭州局月山工務段孔庄維修工區的班長郭東旭。

誰能想到,這名工區的骨干,曾一度想要逃離孔庄。

“5年前,從我來報到的第一天,就開始想著離開”

今年28歲的郭東旭,家在河北衡水。2014年7月從大學畢業后,成為月山工務段孔庄維修工區的一員。

月山工務段孔庄維修工區位於太行山深處,四面環山、遠離城鎮、不通公路,是這個段最為艱苦的工區之一。

初出校門,望著四周的大山,早已習慣城市繁華景象的郭東旭沒有想到自己會到大山裡工作。“來到這我都蒙了。這兒什麼都沒有,除了鐵路就是鐵路,除了山還是山,每天除了工友見不到其他人。”郭東旭說,“太悶了,悶得心裡發慌。”不僅如此,不同的飲食習慣,也讓他難以適應。

除了生活不適應,工作也不如意。由於初到鐵路工作,業務不熟,經驗欠缺,孔庄繁重的工作讓郭東旭筋疲力盡。而長期的異地工作和生活,原本感情很好的女朋友也出現了不少隔閡和矛盾,來孔庄沒多久就分手了。身心疲憊的他不堪重壓,仿佛墜入了谷底。

好長時間郭東旭工作不安心,沒有積極性,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工作時常走神,活沒咋干,出的事可不少,成了工班長批評的常客。

“那一段時間,我痛苦極了,無數次在電話裡跟父母抱怨,想要辭職回家。”郭東旭如是說。

“我想了解大山裡的這群人和他們守護的東西”

讓郭東旭做出改變的是來自工友們的溫暖。

2014年10月的一天,郭東旭接到了家裡電話:父親不慎摔倒致后腦損傷,需要手術治療。當時正值班裡組織大家集中修理設備,工作十分繁忙,郭東旭火急火燎地跑到工長辦公室,告假回家給父親看病。他打定主意:如果不准假我就辭職!

讓郭東旭沒有想到的是,他剛把大致情況說完,工長就准了他的假,並問他需不需要錢,他默默地點了點頭。“你先回家,錢的事我們想辦法。”工長拍了拍他肩膀。

回家路上,郭東旭陸續收到了工區伙計們手機上的轉賬,加起來足足有6萬元。

“當時我工資才2000多元,6萬元對我來說真的是巨款,我才來3個月,和大家並不熟,甚至有的人都沒說過話。但我看著手機上的數字,淚在眼裡打轉,別提有多感動了。”現在想來,郭東旭還是難抑激動的心情。

這件事,改變了他對這個“山溝溝”的看法。父親病愈后,郭東旭再次回到了孔庄,他開始去認真了解大山中的這群人和他們所守護的東西。

平日裡無論是生活條件再苦,活再累,這些人臉上總是挂著笑容,嘴裡開著玩笑。但一到了工作中,他們就變得嚴肅起來,會為一毫米或一個零件較真半天。

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郭東旭思考著。

這一切,工長都看在了眼裡。工長陳澤帶著郭東旭來到了工區的聖地——“孔庄精神”展覽室,這個曾經被郭東旭認為“形式主義”的地方。

在工長的口中,這些如今躺在櫥窗中的老工具、材料不再那麼冰冷,它們每一件都有著背后的故事,當年太焦鐵路初建成時,孔庄養路人正是帶著這些“老伙計”,頂風冒雪、披荊斬棘,鑄成了“艱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獻”的孔庄精神,保住了孔庄鐵路安全暢通50多年。

看到牆上懸挂的一個個獎狀和獎牌后,他默默不語,這是一代代孔庄人用多少汗水和淚水換來的啊。

“當年孔庄養路人白手起家,沒床就用軌枕拼個床,沒水就自己下山挑,現在條件改善了這麼多,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身為新一代的孔庄養路人,我要捍衛這些榮譽。”郭東旭心裡打定主意,要把這精神傳下去,把安全暢通守下去。

“漸漸地,我也成了‘老孔庄’”

有了信念,平日裡精氣神也高了。工區的職工也紛紛伸出雙手,幫他一把。老職工們得空就給郭東旭講他們剛來孔庄時的故事和趣事,教他下地種菜,晚上在工區的院子裡打會兒籃球。他說,慢慢適應了,其實也沒那麼苦了。漸漸地,他成了這些“老孔庄”中的一員。

適應環境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保住孔庄的安全暢通,業務能力才是硬本事。為了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他白天跟著師傅們到現場干活,觀察作業操作要點,邊學邊練﹔晚上窩在房間學習《安規》《修規》,夯實安全、業務知識。一有不懂的東西,他就跑去問工長,工長見著也高興,沒事就會擠出時間給他講解安全知識和作業標准,指導他現場實作,傳授一些“小竅門”。不多久,郭東旭的技術水平就得到了顯著提升。

2016年,月山工務段的教練工區在全段廣征青年才俊報名,經過層層選拔,他成了教練工區的一員。在這個被稱為段“黃埔軍校”“工班長搖籃”的地方,他受到了更為專業的培訓,學到了更加豐富的業務知識,班組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如果把作業現場比作戰場的話,業務是武藝。憑借著不斷進步的“武藝”,郭東旭在這裡如魚得水,越干越順。出色的業務能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受到了工區師傅們的交口稱贊。2018年2月,郭東旭擔任孔庄維修工區班長,同年被評為段安全生產先進個人。

“從前我看不到未來,整個人被黑暗籠罩著。現在,隨著自己的認識改變、技能提升、職務提高,不僅收入增加了,在崗位上也獲得了職業成就感,被人認可的感覺真的很棒!我越來越堅信,隻要努力,我未來的路一片光明。”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榮譽感,讓那個想要逃離的年輕人把這兒當成了自己的家來守護。

“蛻變”中的交融

張朋智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單位也不可沒有一種精神。“變形記”的主人公,孔庄工區普通青年職工郭東旭,短短幾年內完成了一次“蛻變”,從一塊生鐵淬煉成鋼。他不只是變“形”,提高了技能素質,邁上了職業發展新台階,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變了,實現了思想的、技能的提升,個體成長與企業精神傳承實現了很好的交融。

一滴水裡見太陽。青年職工郭東旭的“變形記”,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案例。在這個小小的工區,在這位青年職工身上,我們欣慰地看到,作為企業傳家寶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沒有在紛繁變換的時代大潮中淡化、弱化,依然熠熠閃光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一個最基層單位竟也培育出“艱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獻”的企業精神並延續至今依然生機勃勃,著實不簡單!薪火相傳,尤為可貴的是,企業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傳承,對這一點更應點贊!

現在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青年逐步走上社會,進入企業,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還能不能和他們產生精神共鳴、為他們所認同,優秀企業精神還能不能一代代有力傳承下去?這不僅事關青年自身成長成才,更是事關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大問題,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郭東旭“變形記”有力回應了這些疑慮。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時代隻要我們牢牢堅守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不動搖,倍加珍視企業精神,並努力使其在更多青年身上發揚光大,一定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郭東旭!

(作者單位: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