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雲南

不甘10多年的機關工作經歷,感覺似乎太“平靜”了。

雲南省總工會女干部李學鳳主動請纓到貧困村工作——“內心有一種沖動,想到最基層磨煉一下”

陳昌雲

2020年01月08日08:58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在基層的兩年裡,李學鳳經歷了與貧困村干部工作上的磨合、扶貧隊友的質疑、村民的不配合……最終,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大家心服口服,而其自身也在歷經夾生、重構之后獲得了“化蝶”般的成長。

“內心有一種沖動,想到最基層去感受、磨煉一下。”自2002年7月從西北政法大學畢業,李學鳳就進入雲南省總工會工作,對她而言,10多年的機關工作經歷似乎太“平靜”了。

2015年3月,這個願望實現了。經過主動申請,她被省總派到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鬆桂鎮南庄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那一年,李學鳳36歲。

整整兩年在扶貧一線摸爬滾打,李學鳳從“無知”漸而成長,直至“蝶變”。如今,她已回到省總機關工作,在日前談起這段經歷時,她仍感慨“難忘,受益”。

夾生:與貧困村“原生態”磨合

“我想要好好做事,但實際上對鄉村的‘原生態’卻是茫然無知。”李學鳳笑著說。這種現實與認知的落差導致她下鄉僅一個半月后,就感到工作難度陡然加大。

南庄村的環境適合種植魔芋,而且魔芋銷路很好,但李學鳳向省農科院專家請教后發現,村民們種植魔芋的方法不太科學。為此,李學鳳從省總給予的工作經費中拿出1萬元,打算請專家來教導農民種魔芋。

沒想到,村民認為發錢可以,但培訓之類的沒必要,種魔芋不需要技術。

雙方各執己見。李學鳳反復找村干部、村民溝通,談了好幾次。最終,她的方案贏得了大家贊同。專家不光來到村裡授課,還走上田間地頭實地指導,種魔芋的村民呼啦啦地全部趕過來聽課。

這個小小的沖突,讓李學鳳感受到了她與受助者之間觀念上的差異,也使她開始學習如何與農村干部打交道。

“當時那種感受就像是‘夾生’的——與農村、農民已經很近了,但卻始終有點隔膜的感覺。”李學鳳回憶說。

重構:用行動証明自己

干了近半年,2015年8月,李學鳳被組織調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瑤區鄉扶貧。

來的路上,李學鳳望見無邊無際、綠油油的橡膠樹和香蕉林,覺得還不錯。到了瑤區鄉,她吃了一驚:房子都很矮小,幾乎所有的路是土路。

李學鳳擔任納卓村第一書記。納卓村村民以傣族為主,李學鳳發現傣族鄉民特別尊重讀書人。順著這個思路,她決定第一件事就給村小學換上新桌椅。這次,她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錢從省總資金裡拿,但是由縣教育局統一招投標採購。

一眨眼,納卓村7個月的任期過去了,2016年2月,李學鳳又被調整到瑤區鄉的另一個瑤族聚居村沙仁村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這個駐村扶貧工作隊有8人,絕大多數隊員是州、縣各機關單位來的,年紀大的,幾近退休,年輕的,是“80后”。

有人對李學鳳不服氣:“你憑什麼當隊長?”

李學鳳沒有正面回應這句質疑,心想,我得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隊友,為什麼我是隊長。“我要干給他們瞧,我要‘重構’我自己。”

依照政策,沙仁村光明四組有幾戶貧困戶應該“脫貧出列”,但村民們不願意失去貧困戶的政策利益,回避在《脫貧退出認定書》上簽字。

“扶貧資源應該讓給更需要幫助的貧困戶。”李學鳳說。直接聯系村民的工作隊員談不下去,她決定出面試試。

第一天晚上,李學鳳和隊員上門,怎麼敲門,對方就是不開門。第二天晚上再去,門開了,隻有女主人在家,說做不了主。第三天晚上又去,男主人在家了,但隻說了一句“憑什麼讓我脫貧?”然后重歸寂靜。第四天晚上李學鳳還去,在村小組的公房裡,村民願意談了。

李學鳳和隊員拿出相關賬冊和文件,和3戶村民在三十七八攝氏度的高溫中逐條對照,然后一項一項地測算,結論是:他們符合退出的條件,應當退出。

等3戶村民簽完字,已經是凌晨,繁星滿天。

蝶變:村民口中親切的“李姐”

工作隊幫南貢山村民小組修路時,當地提出,要100萬元才夠修路。

李學鳳什麼都沒說,實地去一段一段地測量,根據當地的材料、人工等價格,測算出大概需要資金60多萬元。修路中,她還發動村民投入勞動。“讓村民有參與感,有更大動力去脫貧。”

最后隻花了41萬元,就把進村通戶的路修好了。

李學鳳的這些努力,不僅村民看在眼裡,隊員們心中也有數,他們對李學鳳的觀感變了。2019年9月18日是李學鳳的生日,一個隊友回家悄悄給她買了一個蛋糕,大家一起給了她一個驚喜。

李學鳳在瑤區鄉工作到后期,所有熟悉她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以“李姐”來稱呼她。“有的村民,兒子叫我‘李姐’,他爹也叫我‘李姐’,輩分都亂了。”李學鳳說起來直笑。

她說,她突然發現了另一個自己,“我真的變了。”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