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春運:帶貨車長、慢火車與村民的希望

羅筱曉

2020年01月15日10:12  來源:工人日報

又是一年春運時。

40天,30億人次。這場“大遷徙”的數字驚人。在一年年“沒有最快,隻有更快”的春運路上,最近備受媒體關注的“帶貨車長”胡貴川和他的5640/5639次列車,顯得太慢了——這趟列車全程運行7小時23分,線路總長337公裡,沿途停靠大大小小16個站。列車車速很慢,但對地處黔東南州苗嶺深處的不少村民來說,這是他們外出最方便、最便宜,甚至曾經是唯一的途徑。

高聳的群山,擋住了不少人出門的腳步。在魯中山區,我採訪過的一位60多歲的村支書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去一次鎮上“趟過沿途的小溪小河,鞋子都得穿脫14次。”群山擋住的還有鄉親們本該越來越便利的生活和不斷增加的收入。

在5640/5639次列車上,總是裝滿了要送到附近城市凱裡去賣的農家蔬菜。如果沒有這趟在村子旁停靠的火車,有些村民挑著幾十斤的擔子去搭汽車,就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時。

賣菜只是慢火車諸多功能之一。實際上,它描摹出的是普通百姓生活的脈絡。一賣一買間,家裡的收入來了,日常用品齊了,孩子的學費也有著落了。

在湖南懷化山區,我曾登上一列還在依靠鍋爐燒水的綠皮車,一起上車的,有扁擔、編織袋,甚至電冰箱。在有的地方,慢火車還充當“校車”甚至“婚車”的角色。“票價便宜,還能帶大件行李,大家在城裡買了東西都坐這趟車。”

當前,民航、高鐵等成為春運的主力,但不容忽視的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綠皮車仍然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功能,甚至是人們出行的唯一方式——穿梭在崇山峻嶺間,慢火車就像一根根針線,編織著邊遠、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牽引著他們尋找創收、致富的路徑。

新聞中說,胡貴川是在慢火車穿梭於百姓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帶貨車長”,他從茶水員干到列車長,見過太多老鄉為省下一點辛苦錢,乘車來回七八個小時都舍不得買碗熱面吃,因此萌生了幫鄉親們“帶貨”的念頭——在車上了解農產品的種類和老鄉們的心理定價,在車下聯系商家對接銷路,幫助鄉親賣出的農產品不計其數。

這與其說是“帶貨”,不如說是“帶市場”。受限於年齡、文化程度和地理位置,苗嶺百姓不了解市場的需求,往往在買賣中處於被動地位,還可能遇到好東西賣不出的困境。

同樣,在那個曾經出一次門“鞋子都要穿脫14次”的魯中山村,已發展起公司制度的鄉村旅游業。全村村民即股民,人人有權利,人人也有責任。不僅全村脫貧,還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甚至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回家創業。抓住火車拉來的市場,飯店、民宿、獼猴桃種植合作社紛紛興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慢火車給大山裡的村民帶去了改變生活現狀的希望,而更重要的,它將帶給村民現代的理念與意識。如此,才能真的實現“不讓一個人掉隊”,實現脫貧,讓“帶貨車長”的好心更有意義。

(責編:實習生6、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