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教育扶貧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富了腦袋 鼓了口袋

常 欽

2020年05月08日09: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了助學貸款,家裡再不用為我上大學發愁了。”廣西桂平市江口鎮胡村羅雨婷說。隨著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許多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扶貧先扶智。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標,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保障性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從中央到地方下大氣力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短板,努力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通過教育扶貧,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一批批貧困群眾學到新技能,一個個貧困家庭的命運被改變。

補齊教育短板,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以前在老村,孩子上學每天要走兩個小時山路,現在搬到縣城,上學不愁了。”在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城東的易地搬遷小區,羅幺妹指著家對面的縣城第六小學說,“你看,學校就在小區門口,步行幾分鐘就到了。”

最美的風景是學校,最好的設備在校園。近年來,國家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加快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短板,全國832個貧困縣已基本完成“全面改薄”建設任務,校舍翻新了、操場寬敞了﹔學校裡有了圖書館、課堂用起了新器材。

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控輟保學是塊硬骨頭。”四川通江縣副縣長萬學成說,去年9月,在全縣控輟保學大排查中,涪陽中學發現14歲的小屈讀完小學后,沒有了就讀信息。后經核實,他暑假在父母的務工地不慎受傷而輟學,“我們派人往返4000公裡把小屈接回了學校。”

近日,鄭州大學為16131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前發放2600余萬元國家助學金。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為減輕貧困學生上網負擔,學校還向2100多名貧困生發放免費流量包。

數據最有說服力。到去年底,全國832個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台賬建立之初的29萬減少至2.3萬,其中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人數由15萬減少至0.6萬。我國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資助政策體系。

提升脫貧能力,“一技在手,生計不愁”

“就業導向重在技能。”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近年來,隨著教育扶貧的深入,不少貧困群眾增強了就業創業、脫貧致富能力。

職業教育讓貧困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朱啟臻說,對於大多數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門檻更低、成本更小、就業通道更直接的職業教育,不僅能改變他們自己,還能改變他們身后貧困家庭的命運。

“老師,我有個疑問。”“好的,你說。”……近日,在江西尋烏縣吉潭鎮團船村,潘湧正通過網絡直播,與遠在千裡之外的深圳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老師互動交流。

為助力貧困家庭子女就業培訓,深圳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來到尋烏招收定向培養生。“這是個好機會,我第一時間報了名。”潘湧說,學校免學雜費,每月還有800元的補助。最讓他興奮的是,畢業后可“無縫對接”到企業上班,每月工資有6000元左右。學校每年“訂單式”培訓貧困勞動力1萬多人次,幫助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技能培訓,更多人從靠苦力吃飯到靠技能吃飯。“耳朵尺寸要對齊,成品形狀才方正,保持干淨無污漬,人見人愛受歡迎。”這些編籃子的口訣,四川廣元昭化區鬆梁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建英記得門清。“3月份編了25套,掙了1000元錢!”張建英拿起布條編籃子就不停地忙活,扶貧車間的技術培訓讓她成了技術“快手”。

提升脫貧能力,是高質量脫貧成效的關鍵因素。各地通過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推動勞務輸出,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實現脫貧舉措與技能培訓精准對接。

智志雙扶,扶技能更要扶信心

打好脫貧攻堅戰,各地堅持智志雙扶,不僅扶技能,更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擺脫困境的勇氣。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引領貧困戶投身扶貧產業。2014年至今,河南農業大學共開展400多個扶貧項目。怎麼找准對接點?該校黨委書記魏蒙關講過兩個故事:一是“讓農民少花錢”。老師帶著學生在台前縣田間地頭搞研究,2個多月攻關,為溫室大棚研發出了智能控制系統,費用從10萬元降到5000多元。二是“讓農民多賺錢”。高致明老師幫助豫西山區農民種植中藥材,創新丹參的“兩壓法”和“斷根法”,連翹的“老母雞帶小雞”等技術,被當地群眾稱作伏牛山的“點金師”。

在海南村寨,不少貧困戶都追過一檔電視節目《海南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為啥追著看?“送志氣、送信心!”不少人說。60歲的養蠶帶頭人王國謙,帶動村裡所有貧困戶養蠶致富﹔“大字不識一個”的貧困戶黃忠海,把自家的雞蛋、雞、荔枝等特產賣到全國……3000多個身邊案例帶動,貧困戶比著學、學著用,迎來了新生活。

更多貧困家庭有了脫貧信心。“倆孩子都上了大學,好政策讓我跳出了窮窩,這農家院子裡也飛出了金鳳凰。”河南夏邑縣徐樓台村村民張麗說起孩子,臉上總帶著笑。越來越多的學子反哺家鄉,從浙江大學畢業的劉濤開辦了公司,每年為徐樓台村鄉親們提供2000多個崗位……

在全國,2/3以上貧困群眾靠外出務工和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佔比上升,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責編:艾雯、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