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保護

代表委員熱議新就業形態並呼吁——別忘了為快遞小哥們補齊社保短板

記者 李丹青 陳曉燕 郝赫 王群

2020年05月25日08:39  來源:《工人日報》

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時期,快遞員、外賣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為人們的生活“擺渡人”。但由於他們大多未與平台簽訂勞動合同,在高風險環境中面臨著長時間暴露卻缺乏勞動保障的困境。以快遞小哥為代表的新業態勞動者參加社保難牽動著不少代表委員的心。在昨天的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新就業形態,成為熱議的高頻詞。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去年通過互聯網平台提供服務的勞動者人數約7800萬人。代表委員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對新就業形態要順勢而為,積極推動,同時,也要為快遞小哥等新業態從業者補齊社保短板。

養老之惑

“我在天津送快遞,今年28歲,沒參加社保,還沒想過養老的問題”“我在深圳做家電上門維修,沒有勞動合同,隻在山東老家上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聽說退休比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少不少錢”“我在北京跑網約車,年紀大了,就在網上找了一家公司‘挂靠’社保,每月繳1700元”……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多名依托平台就業的勞動者,發現沒有與平台建立勞動關系的他們,對養老保險的重視程度及參保方式各有不同。

“在平台工作的靈活就業群體可按所在省份規定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或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孫潔委員介紹道。

不過,很多地區設置了限制條件。記者分別致電北京和深圳12333社保服務熱線了解到,非本市戶籍、沒有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新業態從業者,不能在當地以靈活就業人員的身份參加社保。對此,孫潔委員認為,要適當地放寬非戶籍地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條件。

工人日報社社長孫德宏委員在調研中發現,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環境影響,新業態從業者自我權益保護意識普遍淡薄,對養老保險等投保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因靈活的薪酬制度和人員流動性較大,很少有平台願意為職工購買社保。

記者了解到,大部分新業態從業者來自農村,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待遇的差異,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新問題要有新的制度加以應對。”北京市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委員建議,在繳存制度上推陳出新,降低平台和從業人員的養老保險繳費負擔。

針對一些勞動者對參保重視度不高的短視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委員建議加強政策宣傳,讓新業態從業者了解社保的基本知識、參保途徑和繳費方式,引導他們積極參保。

看病之困

“干我們這行的流動性強,除了本地的,身邊人基本沒有在這兒參加醫療保險的,生病不是自己扛過去,就是去小診所看看。”一位在北京開網約車的外地司機坦言。

記者調查,新業態從業者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的比例較低,被問到為什麼不參加醫療保險的問題,一些被調查者認為自己身體好,很少生病﹔更多被調查者認為,城鎮職工醫保雖然好,但需要與養老保險等捆綁參保,繳費水平高難以承擔。

類似養老保險,新業態從業者參加醫療保險也是有制度保障的。只是,非本地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很難在工作地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或居民醫保,這為他們在工作地看病帶來不便。

重慶豬八戒網絡公司董事長朱明躍代表建議,支持網約工線上繳納社保,突破地域限制,不局限在戶口所在地繳納社保。

“新業態從業者外出務工時,有不少人在老家參加了城鄉居民醫保。”孫潔委員表示,要為這部分人群異地結算和異地報銷制定更加靈活的政策,“他們多是就近就業,可以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推動城鄉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結算。”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委員建議,解決靈活就業參保的障礙,研究解決允許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社保問題,進一步優化社保參保服務,提高社保覆蓋面。

為適應新業態從業者靈活就業形式的特點,醫保部門表示,正在研究醫保待遇與繳費年限和連續繳費相挂鉤的辦法,以增強政策吸引力。

工傷之痛

去年7月,上海發布的全市快遞外賣行業交通事故情況顯示,2019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天就有約兩起涉及快遞、外賣行業的交通事故發生。

對外賣員、快遞員等新業態從業者而言,快速完成訂單、多接單才能有更多收入,他們的工作是在和時間賽跑,勞動風險較大。

鄭秉文委員認為,在戶外奔波的網約工們更迫切需要的是工傷保險。

參加工傷保險,需要有穩定的勞動關系。參照此前建筑業農民工可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做法,孫潔委員建議單獨制定政策、適當降低門檻、放寬參保條件,讓新業態從業者優先參加工傷保險,而不必一定要與其他險種綁定參加。

去年底,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完善支持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明確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人員勞動用工、就業服務、權益保障辦法,啟動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持續關注新業態從業者工傷保障的鄭秉文委員建議通過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相結合的方式,為網約工群體提供特殊形式的保險。同時,為了刺激商業保險機構的供給,可以通過財政的介入,共同設計新業態工傷保障產品。

(責編:宋美琪、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