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有了新崗位,勝任的人卻難招,代表委員提醒勞動者——

“新基建”來了,技能提升也要“融合發展”

記者 鄧崎凡

2020年05月27日08:23  來源:《工人日報》

國網安徽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作業班副班長許啟金委員所在的班組有11個人,負責1000多公裡電力線路的運維。

“正常來說,我們班組15人左右比較合適。現在,班組年齡結構偏大,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有3個,30歲到40歲的有4個,40歲以上有4人。每年能進一兩個年輕人,但三五年之后才能達到技術熟練。同時,老師傅還在不斷退休。”許啟金委員擔憂的是,隨著特高壓建設推進,技能人才的缺口會越來越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特高壓與5G基站、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構成“新基建”的七大領域。

“新基建”是智能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成為就業新基地。以5G為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未來5年,我國5G商用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今年重點群體就業壓力較大。

那麼,勞動者如何才能避免“有了工作卻干不了”的尷尬?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新基建”也需要“人才基建”,勞動者的自身技能應實現“融合發展”。

有了新工作,勝任的人卻難招

和許啟金委員有著相同擔憂的,還有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唐山供電公司二次檢修中心副主任李征代表。

張北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重點配套工程。但能對柔直變電站進行運檢的技能人才卻寥寥無幾,“國網冀北電力公司不得不從各個地市公司抽調人員從頭學習”。

“和普通線路檢修相比,特高壓線路檢修需要檢修人員掌握更高超的技能。比如帶電作業,這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而特高壓帶電作業更是其中最難的一項,這就要求檢修人員擁有更高的技能水平、更熟練的業務能力。”李征代表說。

“我對‘新基建’的理解是,‘新基建’實際上是一個技術的升級。優秀的技術人才不可能沒有工作。”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代表說,格力前期在“新基建”上做了很多准備,進行了全產業鏈布局。而支撐這一塊內容的就包括優秀人才培養。據悉,格力今年將招5000名大學生組建研發隊伍,加快人才培養。

“就我所在的公司而言,在特高壓領域,2018年參與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還在特高壓、軌道交通、新能源等方面均有布局。著眼於現實需求,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中國能建北京設備公司磨機事業部金屬結構車間鉚工二班班長劉加軍代表說。

“制造業企業尤其需要兩類人才:一類是研發類人員,另一類是生產型人才。隨著傳統制造向自動化制造再向智能化制造的轉變,熟練工人尤為重要。”富士康科技集團精密機械事業群技術經理楊飛飛代表,從18歲入職富士康,一直身處生產一線。他也認為,隨著5G智能設備、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新手和老師傅,各有各的煩惱

來京參加全國兩會之前,李征代表所在的班組還組織過一次學習座談會。會后,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新同事提問,怎樣快速入門學看二次回路圖。

這讓李征代表和在座的老職工感到驚訝,畢竟看二次回路圖,是電路運維檢修專業的基本技能。“現在進入班組的都是科班出身的大學生,很多還是名牌大學畢業生,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學校不教這項技能了。”

劉加軍代表同樣感到擔憂:“目前,一線生產制造工人大多是外來務工的年輕人員,技能水平單一,自身素質提升和職業發展機會較少。”

“新來的大學生有理論知識,但是實際操作技能還需要老師傅帶,可能需要三五年才能成熟。”不過,許啟金委員也發現,相比於大學生實操能力的短板,許多老師傅也面臨著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挑戰。

近年來,線路巡檢用上無人機、紅外測高儀等高科技裝備。相對於年輕人的易上手,老師傅們則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和精力掌握這些高科技設備。

5G、工業互聯網將會對整個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帶來改變,需要通過工業互聯網把技術工人的個人技術和經驗轉變成數據信息,然后賦予到自動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的生產場景當中去。“這將會對生產流程、生產技術、生產環境帶來改變,對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楊飛飛代表認為。

技能提升也需要“融合發展”

2019年12月26日,國內內燃機行業的領軍企業玉柴集團新一代國六生產線全面建成投用。新生產線總投資達30億元,整體裝備能力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是目前國內信息化、自動化程度頂尖的智慧工廠。

“生產線運用了5G技術,上一道工序出了問題,哪怕是一顆螺栓沒有擰緊,設備都會發出警報,不解決的話,下一道工序將無法進行。”玉柴內燃機裝試工種技能大師、工藝技術部新品試制裝配工段工段長許燕妮代表今年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全員培訓,“培訓內容之一是提升人和設備的結合程度,對新的工藝指導書的了解和掌握。我們不能墨守成規,在傳統技能基礎上,要增加數字化、智能化的新知識。”

近年來,李征代表的這種感覺也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需要復合型技能人才了。他倡導建立終身學習體制。同時,在國家層面,產業工人的培養應該兼顧技術和知識兩個層面,還需要提高一線技能人員的科學素養。

“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澱,更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作為來自生產一線的代表,劉加軍代表也在關注新基建下高技能工人的培養問題。“希望國家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加大對職業技術學校的投入力度,開展多方面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培養更多的青年專業技術后備人才。同時,通過完善用工制度和加大培訓力度,引進、培養出技術操作和實踐技能型人才,才能打牢企業‘新基建’的發展基礎。”

楊飛飛代表認為,隨著5G、工業互聯網的推進,未來技術工人的技能要實現“融合發展”,除了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還需要對產品制造的全流程技術有一定了解,並拓展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我認為產業工人需要具備這種自我提升的意識。”

世界技能大賽冠軍、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代表則表示:“從職業培訓的角度來說,在傳統技能傳授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數字知識、智能知識的教育,使勞動者具有實操技能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而在學歷教育中,也應該加強勞動教育,使大家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就業需求。”

(責編:宋美琪、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