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貴州省總工會創新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幫扶“摘窮帽”精准“拔窮根”

李豐

2020年08月19日08:47  來源:《工人日報》

自2016年4月以來,貴州省總工會對畢節市織金縣熊家場鎮開展黨建扶貧工作,重點幫扶該鎮寶山、化作、白馬和群潮4個村。

4年來,一幅“村美、民富、業興、人和”的畫卷在熊家場鎮徐徐鋪開。貴州省總工會駐村扶貧工作的創新舉措和成功經驗,是全省干部群眾攜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縮影。

交通優先 打通“發展動脈”

貴州省總駐村扶貧工作隊協調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實施了白馬村“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一期工程。4年間,利用貴州省總工會扶貧資金200多萬元,實施完成化作村先鋒組通組路硬化、群潮村月亮洞橋和便民健身步道等一大批基建項目。

“以前的寶山村基礎條件是真的差,去鎮裡隻能走狹窄的泥土路,每次都要走一個多小時。”寶山村黨支部書記宋龍權感慨道。

如今,橫貫熊家場南北的8.6公裡鄉村路,將化作村、寶山村、白馬村串聯成片,大大縮短了村民的出行距離和時間,也帶動了沿線的發展。

“背了30多年的牛糞,又慢又累。現在路通了,有車了,方便多了。”49歲的何仕紅家住寶山村黃土坡組。2019年,他花了8000多元購買了一台農用三輪車,用於自家種植農產品運輸。

“要致富,先修路。”一條條通村路通達各村,一條條通組硬化路鋪到村民家門口,一條條機耕道鋪設到田間地頭……出行方便了,干農活的效率提高了,不少農產品採購商紛紛上門收購農產品。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打通了村民脫貧致富的“發展動脈”。

發展產業 打開“致富門路”

41歲的王成海,是土生土長的熊家場鎮寶山村人。2015年,幫人做藥材生意的王成海看到中藥材市場發展前景后,毅然返鄉創業,並遞交了扶貧項目資金扶持申請,但200畝以上的種植規模門檻,讓他犯了難,“投入自有資金20萬元流轉土地后,手上就沒錢了。”

貴州省總駐村扶貧工作隊了解情況后,立即幫他爭取項目資金,迅速安排投入30多萬元資金,分2批建起了近20畝大棚。現在的寶山村,已種植各類中藥材300多畝。

“目前帶動貧困戶70多人,不僅每年有保底分紅,還有土地流轉租金,到基地務工每人每天還有100元左右的務工費。”宋龍權介紹,中藥材種植不僅盤活了村裡大量閑置土地,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在白馬村,當地村民之前發展桑蠶產業。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蠶絲價格大跌,在貴州省總的幫助下,村民對企業進行技術升級,轉行生產蠶絲被,產品供不應求。

4年來,貴州省總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採取“統購補貼”“1︰1資金滾動補貼”“小額貸款”“固定補貼”4種模式,將精准扶貧的“產業棋”,落在熊家場脫貧攻堅的棋盤上。

貴州省總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楊仁勇對記者說,通過產業帶動,熊家場鎮一大批貧困戶脫貧摘帽,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7627元增長至2019年的1.04萬元。

補齊“短板” 斬斷代際“窮根”

“要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就要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深知此理的貴州省總駐村工作隊,從補齊教育“短板”上下功夫。

“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省總資金推進學校改擴建﹔另一方面,省總和2批工作隊接力協調社會資金參與教育扶貧。”貴州省總工會副主席楊杰對記者表示。

貴州省總根據實際情況,按照高中每人資助1000元、中專(中職)每人資助2000元、二本及以上每人資助3000至5000元的標准,對熊家場全鎮376名高中以上在讀貧困學生全覆蓋。

“以前球場小,隻能打‘半場’﹔下雨天,雨水常常‘光顧’教室導致停課,多媒體教室更是奢望。”白馬小學校長陸鬆說,現在軟硬件提升,帶來了許多變化。

補齊基礎教育“短板”的同時,貴州省總駐村工作隊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修建上同步發力。白馬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形破碎,造成存水難蓄水難。省總黨組急事急辦,把規劃修建水庫作為一件大事,一方面邀請專家進行論証,一方面積極協調爭取貴州省水利廳支持,洗馬塘水庫項目順利動工。有村民高興地對記者說:“祖祖輩輩想都不敢想的事,馬上就要實現了!”

(責編:程宏毅、宋美琪)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