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村民搬進城裡的新房,下一步怎樣鞏固脫貧效果?雲南工會著眼於長遠發展推出多項舉措——

扶貧搬遷中的工會元素

本報記者 陳昌雲 本報通訊員 張俊芬 楊丹娜

2020年09月02日09:04  

閱讀提示

易地扶貧搬遷后,許多村民入城而居面臨“三變”——變成城市居民、職工、工會會員。為了幫助他們適應轉變,雲南省總工會從建會、技能培訓、促就業等多方面發力,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融入”。

“隻花1萬多元,就住上了樓房,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59歲的王正海說話很朴實,他說以前在大城市務過工,見過高樓大廈,但沒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也住進了14層的高樓——昆明東川區紫荊園小區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裡。

2018年9月前,王正海家在東川區天生堂村豆地村民小組。“住了幾十年山裡的夯土牆老房子,山形疊陡,人畜要走很遠到河溝裡挑水吃。”

住房環境改善不說,最令他高興的是,他和老伴頑疾纏身,以前進城看病十分困難,現在方便多了,“前幾天我痛風發作,打個車幾分鐘就到醫院了。”

東川區委常委、區總工會主席鄭朝燦告訴記者,作為雲南農村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措施,易地搬遷涉及東川區5個鄉鎮(街道)的53個村、169個村民小組,共需安置6975戶、25460人。安置點的住房等硬件設施由政府負責承建。為幫助搬遷村民獲得技能及時就業,盡快適應並融入城市生活,東川區總工會在半年時間裡,完成了建設工會陣地、建立工會組織、推進技能培訓、助力促進就業等工作。

“住進新房,村民都非常高興,工會應在為他們高興之余看得更遠。”東川區總工會常務副主席侯麗瓊認為,村民入城而居面臨“三變”,由農民變成了城市居民,其中不少人由於就業或自主擇業,變成了職工,隨著建會工作的推進,他們又變成了工會會員。這給工會提出一個課題: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實現“三變”,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融入”?

這一問題也是雲南各級工會在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開展工作時面對的課題。對此,雲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孔貴華提出:“搬遷只是手段和方式,脫貧才是目標。幫助村民變身市民,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並讓其中年齡適合的人獲得就業技能,實現就業取得收入,才是鞏固安置效果的有效方式。在這方面,工會大有可為。”

事實上,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展開和深入,雲南省總很早就發現,伴隨全省接近100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搬遷方式脫貧,工會必須及時介入,賦予脫貧攻堅工會元素。

日前,在東川對門山安置點工會服務站,孔貴華為記者回溯了這幾年雲南省總在全省脫貧攻堅大局方面的思考與作為,其中包括籌集資金1.5億元,深入實施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慰問、脫貧攻堅一線干部職工療休養、助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七大項目”。2019年10月,省總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專項勞動競賽,發動47家單位、3.8萬名職工在項目建設工程中比技術、搶進度、賽質量,有力保障了安置點建設如期高質量完成。今年,省總又出台方案從8個方面提升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職工服務工作,即組織入會、思想引領、陣地建設、維權服務等。

在已投入使用半年的對門山安置點工會服務站,侯麗瓊如數家珍般地介紹了幾個數據:“在移民新區建起工會聯合會,現已發展會員12217人﹔在安置點建起職工書屋和電子書屋,提供各類電子書5萬多冊,購買書籍1600多冊﹔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就業,移民新區3個社區共有適齡勞動人口13987人,目前已有12217人實現就業。”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