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勤學苦干成長為技術能手,搭建服務平台帶動鄉親就業

【追夢·我的奮斗】從普通員工到“農民工之星”

本報記者 叢民 本報通訊員 楊雪雪

2020年09月04日09:22  

8月17日,伴隨著“嗡嗡”的馬達聲,幾台滿載農藥的植保無人機,掠地飛行在農田之上,1060畝田地在4小時內噴洒完成,這樣的速度與成效,讓山東德州市齊河九豐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本剛喜出望外。

“以前我們人工打藥,一天最多20畝地,現在用無人機,一天能作業600畝,而且霧化特別好,既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成本。”齊河縣胡官鎮村民王民笑著告訴記者。

今年46歲的袁本剛是土生土長的齊河人,中學畢業后來到濟南一家企業打工,負責車間機器養護修理。由於袁本剛吃苦能干又肯鑽研,很快由普通員工、副班長、班長成為了廠裡的機器養護組組長。

2004年因家中老人需要照顧,袁本剛離開濟南回到老家齊河胡官鎮。經過一番考察,他開了一家農資店,從事農資配送、化肥農藥經營。

在開店過程中,袁本剛發現,附近幾個鄉鎮的大部分青壯年男女勞力都去濟南打工了,一些小散農戶種植管理過程中耕、種、打藥、收割都成了難題。不少60多歲的老年人背著打藥桶,一天下來打10畝地的藥,累得腰酸背痛,還容易農藥中毒。

怎樣才能降低農戶種植成本,既增加土地單產效益,又能幫助他們節省勞動力,提高經濟效益?愛琢磨的袁本剛通過多方考察走訪,發現組建合作社是趨勢。

2009年6月,袁本剛牽頭注冊成立齊河金穗糧食種植合作社,按照農戶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實行集中種植,改變一家一戶生產規模小、經營粗放、經濟效益低的狀況。

“我們村離縣城遠,以前出去打工,每個月2000多元工資,一周才能回一次家,根本沒時間照顧父母和孩子。袁總給我在合作社安排了工作,忙的時候幫農戶送肥料,每天掙200多元,閑時打掃衛生,每天也能掙150元,現在輕輕鬆鬆一個月能賺五六千元,還能照顧家裡。”胡官屯鎮村民曹憲貴介紹自己的工作時笑得合不攏嘴。

像曹憲貴這樣通過九豐農業解決就業的農民有很多。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每年免費培訓農民工3000人次,帶動農民工就業600人,在合作社+公司+訂單企業的服務模式下,每畝比一般農戶降低種植成本217元,全年節省投入成本1085萬元,通過訂單式生產優質小麥、糯玉米每畝增收300元,全年增收1500萬元,小麥平均畝產650公斤,玉米平均畝產700公斤。

袁本剛帶動村民就業的同時也積極幫助貧困戶。村內修路需要捐款,他拿出5000元,並盯在工地做義務監督員。2010年至今,為了豐富村內的文化生活,每年他都會拿出2000元,添置文化器材,累計1.8萬元。過年過節他都會拿出3000元,組織公司員工到敬老院、老黨員、鰥寡孤獨老人及留守兒童家中進行慰問。

除了公司正常經營外,袁本剛還積極搭建服務平台,為工友創業提供服務。他通過工會邀請農業專家給種植大戶技術指導,該鎮種植大戶吳太磊2019年種植150畝大蒜喜獲豐收,一次性創收30萬元。幫助種植大戶段義恆進行產業調整,200畝優質地瓜全部實現訂單式銷售,年收入80萬元。趙官鎮東趙村村民趙慶良原在當地煤礦上班,因井下潮濕患上關節炎無法正常上班,家中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生活陷入困境。袁本剛了解情況后,主動上門幫他辦起農資超市,使其脫貧致富。

2019年12月,九豐農業公司被山東省總工會評為省級工友創業園,袁本剛被評為省級“農民工之星”,同年12月被德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鄉村之星”。2020年4月,袁本剛被齊河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齊河縣“十佳勞動模范”。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