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新風貌·新成效 開拓創新中的工會組織】一任接著一任干 脫貧步入快車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多渠道促進扶貧點貧困戶增收創收

本報記者 馬學禮 本報通訊員 閆琪

2020年09月14日09:24  

2019年末,平遠村脫貧出列的消息傳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上上下下歡欣鼓舞。此前兩月,陳兒庄村已先行“摘帽”。至此,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負責的兩個扶貧點,經過持續發力,實現了階段性目標。

平遠村和陳兒庄村是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的兩個深度貧困村。自從被確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的包村扶貧點后,先后有數批工會干部駐村,一任接一任,開展政策宣傳、協調推進項目、整合幫扶資源,多渠道促進貧困戶增收創收,推動當地脫貧步入快車道。

時時刻刻想著扶貧幫困

2019年1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選派的新一任駐村工作隊到崗。

蘇維平與兩名隊員進駐平遠村。盡管村庄整體情況已在多年的脫貧攻堅推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改觀,可移民村、深度貧困這幾個關鍵詞,還是讓隊員們“心裡沒底”。

2019年是同心縣的脫貧摘帽年,時間極為緊迫。3名隊員迅速投入全部精力,盡快熟悉掌握各項扶貧政策,了解村情民情,帶領兩委干部和全體村民順利完成脫貧出列。

工作隊從熟悉村情民情開始,在兩個月時間裡,他們走遍了全村1507戶家庭,逐戶張貼便民聯系卡,全面摸清了底數。在征求村民代表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工作隊反復商討並會同村兩委一起制訂工作計劃,確立了全村的發展思路。

勞務公司成立起來了,大批農民工加入工會,土地流轉給企業,扶貧車間開始生產——以發展勞務、養殖、土地流轉、庭院經濟、企業+扶貧車間+農戶的5大產業雛形顯現。青壯年可以就近打工,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類似的場景在7公裡外的陳兒庄村也同步上演著。回憶一年多來的扶貧工作,趙連瑞清晰地記得從上一任駐村書記孫文軍手裡接過接力棒時的壓力——原本近400戶的建檔立卡戶隻剩下18戶尚未脫貧,而這18戶個個都是脫貧中“難啃的硬骨頭”。

“老弱病殘,脫貧能力低。”趙連瑞這樣概括。讓貧困戶數早日歸零,更細致、更深入、更精准的幫扶,是唯一的選擇。

村民吳正鳳的兒子因車禍去世,老兩口的生活十分困難。工作隊想辦法幫助其解決困難,通過勞務扶持,為其兒媳找到了適合的工作。老人的孫子考上大學后,工作隊資助了他4000元。

“每家情況各不相同,我們時刻想著怎樣幫助他們盡快脫貧,絲毫不敢鬆勁。”趙連瑞說,陳兒庄村現在隻剩5戶建檔立卡戶尚未脫貧,年底前全部脫貧。

富了口袋,不能忘了“富腦袋”

平遠村的“尕娃娃”少兒藝術團,如今名氣不小。

自從去年9月7日成立以來,一群幾乎沒有文藝基礎的孩子刻苦排練,大半年時間就登上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慶祝“六一”兒童節晚會的舞台。他們排演的節目《移民娃娃有了幸福的家》還代表寧夏參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文藝演出。

山裡娃能夠走上大舞台展現自己,駐村工會干部著實出了力。

駐村工會干部認為, 富了口袋不能忘了“富腦袋”。在不斷改善村民物質生活的同時,還需通過文化扶貧,不斷改變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提升他們的思想水平。

駐村工作隊重視村庄文化場地建設和文化氛圍的營造。陳兒庄村駐村工作隊爭取資金50萬元,建起了村文化廣場,對村農民劇場、村古井等進行了保護性維修。協調有關單位建設了3300平方米的混凝土硬化場地,安裝了籃板、健身器材等體育設施,成為村民主要的文化健身場所。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工作隊組織舉辦了全村首屆群眾(返鄉農民工)冬季運動會、迎國慶廣場舞表演等文化活動,加強村民間的交流,激發鄉村活力。

文化扶貧的持續投入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平遠、在陳兒庄,文明、和諧的新風氣日漸形成。自2016年以來,寧夏工會系統陸續投入200多萬元用於扶貧點的設施建設。結合工會工作的職能特點,工作隊還在扶貧工作開展了建會入會工作,借助網上服務平台,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會員享受到更加全面的優質服務。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