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江西景德鎮昌江區工會開展培訓、互通就業信息,帶動老鄉建設家鄉

【穩就業進行時】“工會讓我們就近務工心不慌”

本報記者 盧翔

2020年09月14日09:43  

施工機器隆隆作響,運輸車輛進進出出,近日,在江西景德鎮昌江區重點工程建設現場,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

“多虧了工會組織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現在一出家門,就進了工地,還能照顧家裡老人和孩子。”在昌景黃高鐵昌江區鲇魚山段當鏟車司機的鄒元華一邊卸貨一邊對記者說:“還是要有一門技術才吃香,以前做苦力不僅辛苦,收入也不高,現在我一天收入200多元呢!工會讓我們就近務工心不慌。”

今年,昌江區餐飲住宿業和陶瓷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大,部分勞動者因此待業甚至失業。為此,當地工會充分利用就業創業培訓基地,針對空閑在家且有就業需求的勞動力定期舉辦汽車駕駛維修、家政月嫂、電焊焊接、家禽養殖、建筑施工等專場培訓班,提升勞動者的就業技能,幫助他們就業增收。

足不出村,就近就業

走進江西天一航空裝備公司的數控車間,潔淨明亮的地磚映出人影,一排排整齊的高精儀器正在作業。王思剛入職才一個月,就深刻感受到“這裡的工作環境不比沿海城市差”。

“我從2011年開始就在東部沿海地區從事IT工作,今年年初公司縮減規模,我成了被精簡的一員。”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的節奏加快,王思剛於5月來到村工會登記了求職意向,不到一周時間,天一航空裝備公司的工會主席何炳輝就給他打來了招工電話。

經過面試和培訓,王思剛順利在6月底入職。“外出務工花銷較大,不方便照顧家裡老人孩子。近幾年,家鄉變化日新月異,家門口就業既能顧家,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建設家鄉。”

據了解,目前,昌江區規模以上企業、鎮、村(社區)建立了150家工會組織,其中67個行政村、社區實現了全覆蓋。通過工會“織網”,工會會員“聯網”,實現互通有無,打通了求職就業的“最后一公裡”。

在昌江區總工會主席姜濤看來,這張“網”更多更好地服務了農民工,“相比年輕人,上了年紀的外出務工人員,不太會借助互聯網求職,他們獲取招工信息主要靠老鄉介紹或口口相傳,我們工會橫向、縱向組織了求職就業‘網’,能讓農民工足不出村,與建有工會組織且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取得聯系。正是通過這張‘網’,我們推動了1萬多人次就近就地就業。”

一技在手,工作不愁

在金橋村黨群服務中心,有一個能容納60多人的農民工教育培訓中心,這裡是40歲的張包華實現再就業的起點。

前幾年,她和丈夫外出務工。今年初,由於老人在家突發疾病,孩子無人照顧,加之疫情影響,張包華決定留在家鄉工作。

不過,由於隻有初中文憑,又缺乏相應技能,張包華的就業之路屢屢受挫。金橋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推薦她參加家政月嫂崗前培訓。耐心細致且有育兒經驗的她,在家政市場恢復后,順利轉崗再就業。“如今,我月收入3500多元,還學到了不少健康飲食、科學育兒的知識呢。”她開心地說道。

“我們一方面根據市場所需調整、豐富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另一方面邀請專業培訓老師和企業技術能手壯大師資力量。這樣一來,既提升了培訓的實用性,也加強了與各招聘企業的聯系。”金橋村黨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

同時,昌江區總聯合當地人社部門通過發放生活費補貼、培訓補貼、免費培訓貧困勞動力等方式,提升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技能。截至目前,已舉辦專場培訓班11次,培訓勞動力達620人,其中440人為原餐飲行業和陶瓷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現已全部實現轉崗再就業,比去年同期新增就業人員80人。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