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239廠飛航產品總裝師馮輝練就“聽音辨物”本領,靠手感摸出“毫厘之差”——

“拼”出來的精彩

本報記者 王維硯

2020年09月28日10:02  

馮輝每天的工作就像是“拼積木”,把各種精密的零部件組裝成性能完備的航天科技產品。

2000年,馮輝進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239廠總裝中心,成為一名裝配工。20年來,他親歷並見証了總裝車間從手工裝配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全過程,並逐漸成長為總裝專業的專家級技師。

在他的成長故事裡,不僅有和產品死磕、較勁的勇於拼搏,也有善於思考、會用巧勁的“靈機一動”。

業余時間,馮輝熱愛運動。

“嗖……”一道完美的弧線,正如經由他手裝配完成的產品在天空中劃過的軌跡。11.89米,鎖定三院運動會鉛球冠軍,憨厚、敦實的馮輝站在冠軍領獎台上會心地笑了。

靠手感辨別1/400的差異

在總裝崗位深耕20年,馮輝輪轉過總裝車間的每一道工序。其間,他自學產品結構力學知識,掌握了螺釘螺帽的鉚合技巧﹔輔修電路原理課程,將敷設線纜的方法熟稔於心。

多年的經驗積累讓他練就了“硬核”專業技能。現在,隻要拿到產品圖紙,他就能在腦海中自動生成三維立體模型,給每個零部件找到合適的點位。

馮輝告訴記者,“即使結構簡單的產品也會有400余個螺絲釘,每個螺絲釘的直徑、長度相差不過1毫米,幾乎無法用肉眼辨別。”然而,這1/400之間的差別,馮輝靠手感就能摸出來。

航天產品精密度高,裝配完畢后,產品體內不允許出現任何“多余物”。哪怕不小心遺落一個金屬碎屑,也必須整體拆卸重新裝配。

“裝起來容易拆下來難,二次裝配會比第一次耗費更多時間精力。”說起這個棘手問題,馮輝皺起了眉頭。

“我們借鑒外科醫生的經驗,在‘手術’前將400個螺絲釘分門別類,分層放在不同格子裡,給每個產品的螺絲釘定額定量。”馮輝說,這樣裝配完成后,一旦發現螺絲釘數目不對,就會重新檢查,有效避免了“多余物”產生。

為了杜絕“多余物”出現,馮輝練就了“聽音辨物”的本領。

一次在產品交付前的檢查環節,他照例晃動產品聽聲音,“沙沙沙……”他警覺地感到產品體內有異物。精准定位異響部位后,馮輝將產品“開膛”,果然,一隻死蒼蠅落在了產品裡。

“懸浮”靈感破解操作難題

今年5月,馮輝接手的新項目上線。

一方面,出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車間工人需要錯峰輪流上崗﹔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前道工序滯后,逐次累加,給總裝環節帶來巨大壓力。此時,馮輝的國家專利派上了大用場。

由於航天產品體型巨大,以往測量尺寸,需要多人合作,使用馮輝發明的測量工裝后,可以通過局部測量換算出產品尺寸,一個人就能完成,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馮輝愛使巧勁,源於他曾經遭遇的“滑鐵盧”。

一次,生產任務進入最緊張的總裝環節。車間裡,幾位工人分立兩側,隻要產品順利合攏,就可大功告成。然而,產品一接電就立刻冒了白煙——設備燒毀,造成重大裝配失誤。

馮輝氣餒了。他最難過的是對不住日夜加班焊接電纜的工友,也浪費了兄弟單位提供的設備。

放下心裡包袱,一點點找原因。

他發現,在對接過程中,線纜過長引發了短路。不過,這是不易避免的操作誤差。

以后幾年裡,馮輝班組每當進行到對接操作,都會加倍小心,一個工序常常耗費數個小時。

這一困擾馮輝多年的難題,因為一次乘坐高鐵帶來的靈感迎刃而解。坐在磁懸浮列車上,“懸浮對接”的想法讓他興奮不已。

出差回來,馮輝沒顧上回家就匆匆趕到技術組,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與廠裡總裝自動化的設想不謀而合。

“我們選取了更為簡單易行的氣懸浮,利用大氣壓將對接部件‘頂’起來。”馮輝說,產品懸浮在操作台面上,隻需要兩邊各一個工人抻直導線,就可以有效避免線纜過長的問題。而且,懸浮部件隔絕了物理碰撞和摩擦,大幅減少了產品可能出現的劃痕劃傷。

當年,馮輝參與總裝的產品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這項技術在整個航天三院推廣應用。以此為契機,239廠總體裝配專業與哈工大聯合建立實驗室,馮輝作為高級技師加入團隊,帶領總裝走上自動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之路。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