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在擔當與奉獻中實現價值

——那些奮斗時刻的勞模身影(下)

本報記者 李丹青 張菁 徐新星

2020年11月25日13:29  來源:《工人日報》

張繼先

席雅君

趙敬剛

鄧迎香

張良

制圖:肖婕妤

制圖:張菁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受獎群體中,有最早上報疫情的醫生、“逆行”出征的護士、無私奉獻的志願者,還有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路的鄉村干部和帶領鄉親產業化致富的新型職業農民。

這些優秀的勞動者克服艱難險阻,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故事,用英勇奮斗為人們點亮希望、帶來信心與力量,激勵著更多人用勞動續寫榮光。——編者

張繼先

“上報疫情不能等”

一路上,雖然口罩遮住了一半的面龐,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還是被很多人認出,並和她打招呼。她太有名了。

憑著對職業的專注和對生命的敬畏,她於去年12月底最早發現這次疫情的苗頭,並和院方一起上報,較早發出了警示。正因如此,張繼先被大家稱為“疫情上報第一人”。她戴口罩的樣子,深深地印刻在人們心裡。

時針撥回至2019年12月26日,張繼先接診了一位老太太,發燒、咳嗽,像是流感。然而,CT的結果卻完全不同。緊接著,張繼先在為一位老先生會診時,發現了同樣的病症和CT結果。而老太太和老先生又是夫妻。

她立即警覺起來。得知二人是由兒子送至醫院,張繼先立即讓病人兒子來醫院檢查。CT結果顯示肺部也有類似症狀。“有點像傳染病。”張繼先立即將情況上報醫院,醫院隨即上報區疾控中心。

回想起最初的果斷上報,張繼先覺得自己做對了:“上報疫情不能等,錯了我一個人擔責,對了就提醒了大家。”

這次來北京接受全國先進工作者表彰,張繼先無比興奮。54歲的她說自己從未進過人民大會堂,這次她帶著對全國人民健康的祝福,走進心中那神聖的地方。

席雅君

“對得起我這身潔白”

“DAY1報平安:各種培訓、各種對接、各種安排,連軸轉。車窗外的武漢燈光閃爍。沒事,都會過去的。”2月10日20時,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長席雅君發出了第一條援鄂“朋友圈日記”。

雖然救援任務繁忙,席雅君仍堅持每天在朋友圈寫一段報平安的日記,記錄這段“逆行”路上的經歷和感觸。

“今天是值得紀念的一天。”第10天,席雅君如是寫道:“病區有一對老夫妻出院了。我們陸續收到好幾封感謝信。”寫到這裡,她配上撒花的表情。

當時,病區住著一位不肯好好吃飯的老大爺,席雅君追問之后才知道老人是怕在床上方便給大家添麻煩。“大爺,您得大口吃飯,有營養才能戰勝病毒,這樣就不用麻煩我們了。”聽了席雅君的話,大爺終於肯吃飯了。在醫護人員們的精心照護下,大爺的病情好轉,出院后還給他們發來了視頻。這讓席雅君心裡充滿溫暖與自豪。

3月30日,廈門市支援湖北醫療隊一隊病區關艙。最后一次巡視病房后,席雅君穿著防護服,在空蕩蕩的病區走廊上留下了一張值得紀念的影像。

這一天是她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戰斗的第50天。其間,她和同事共救治了106名患者。恰如她在這一天的“朋友圈日記”所言:“對得起我這身潔白了。”

趙敬剛

一切為了百姓的安全

“在零下28攝氏度的寒冬裡值班,當拿到居民送來的暖寶和熱水時,心裡很溫暖。”回憶起做抗疫志願者的日子,吉林省遼源市公共汽車公司公營一車隊駕駛員趙敬剛仍然有些激動。

東北的2月嚴寒刺骨。但為了阻擊疫情,趙敬剛和其他志願者們堅持每天在嚴寒中為來往行人測溫,為外來人員登記、消毒,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

疫情伊始,他便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那時公交停運,工作按下“暫停鍵”的他,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志願服務中。談起為何要做志願者,趙敬剛說:“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出車時,就想著還能為大家做點什麼。”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趙敬剛回到本職崗位上。他堅持每天提前20分鐘到崗,檢查車輛安全狀況,並為汽車通風、消毒。細心的他還買來口罩,方便忘戴口罩的乘客安全乘車。

如今,駕駛著車號為“吉DGJ001”的公交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趙敬剛仍然是那個最受大家歡迎的“趙師傅”。

鄧迎香

山裡“鑿”出致富路

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有一條獨特的路,那是麻懷村民硬生生“鑿”出來的人間奇跡——麻懷隧道。這條216米的隧道,不算長也不筆直,卻蘊含一段艱苦奮斗的歲月。

“1993年,我3個多月大的兒子生病了。我們夫妻倆連夜送子求醫,卻在翻山途中眼睜睜看著兒子停止了呼吸。”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聲帶哽咽。

從那時起,她決心在山裡挖出一條可以通汽車的隧道。當時,村民既不理解,也不支持,鄧迎香就一個人鑿山洞。漸漸地,村民被她的堅持所感動,便跟著干了起來。2011年8月,麻懷隧道終於開通,竣工典禮上,麻懷村第一次開進了汽車。

2013年,鄧迎香被選為村主任。她心裡著急:“隧道通了,村民出入方便了,但沒有好產業,村民依然貧困。”

在她的帶領下,麻懷村集體出資成立生態農業公司,打造集種植、養殖、餐飲和鄉村旅游為一體的村集體經濟。不少年輕村民在鄧迎香的鼓勵下返鄉創業,如今都有了可觀的收入。

如今,麻懷村發生巨變,退出貧困村行列。幾經苦寒、韌勁未減,鄧迎香仍在思考著,如何讓村民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張良

一花引來百花開

在張良身上,“一花獨開不是春,百花爭艷香滿園”這句話得到很好的詮釋。

從入不敷出的農民工,成長為年銷售額上千萬元的雲南省晉寧昆陽張良花卉專業合作社社長,張良在“花花世界”闖出一片天。

“15年前,我剛出生的孩子生病了,治療需要300元,可我卻付不起……”當時,外出務工的張良經歷過無助、絕望和自責。這位彝家漢子看到變化無常的市場價格成為花農增收的瓶頸時,萌發了創業的想法。

他帶著鄉親們走專業化之路,發起創辦花卉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員“下連花農、上連市場”,將分散的小生產與大市場實現對接,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社員+基地建設”的發展模式。

如今,合作社已成為高原花都上的一抹亮色,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000余人就近就業,帶動社員戶均年收入達到近13萬元。

不過,張良的奮斗腳步並沒有停下,他仍在想方設法幫助鄉親們改善生活。在張良看來,“隻有不斷奮發向上、付出艱辛,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本報北京11月24日電)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