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工匠精神:匠心筑夢 匠藝強國

郝赫

2021年09月28日12:25  來源:《工人日報》

3名航天員返回地球后,他們在太空的“住所”——天和核心艙,將繼續留在太空,執行空間站下一步任務。大家也許並未注意,建起這個“住所”不是一件容易事,每一個焊點都關系到航天員的安危。

為此,大國工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高級技師鄭興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成功挑戰一系列焊接難題:一次成型、焊縫總長超300米、最大氣孔直徑不超過頭發絲粗細、球面壁板艙體造型復雜且無前例……最終焊成了這個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航天器,再次展現出我國航天制造的頂尖實力和工匠人才的精湛技藝。

“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工匠精神影響和激勵著廣大勞動者用勞動書寫人生,以知識和技術為追夢道路添磚加瓦。

工匠精神融入民族血脈

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年,工匠精神迅速流行開來,成為制造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熱詞。

直到2021年,工匠精神一詞先后5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折射出我國在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也體現了工匠精神在整個社會層面已成為備受推崇和重視的精神力量。

夫匠者,手巧也。工匠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能工巧匠輩出,古有魯班發明百種工具、李春建起千年不倒的趙州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歷史佳話﹔今有鑄鐘工匠劉佑年熬練30年“復活”編鐘、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40年再現汝瓷、書畫修復師單嘉玖傾注半生心血延續傳世書畫的傳奇故事。在匠人們數年如一日的匠心堅守和一點一滴追求極致的精進中,工匠精神傳承至今、源遠流長。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工匠精神始終貫穿於每一次偉大實踐——無論是“兩彈一星”、三峽大壩、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是高鐵、大飛機等自主設計和制造,工匠精神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並發揚光大。

從手工匠人到科研人員,從簡單勞動到復雜勞動,工匠精神作為我國人民勞動創造歷史、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已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召喚,在新時期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在上海工匠館內,一件外表光滑的半球體展品惹人注目。

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飛機的一個關鍵部件。為了完成這件曲率大、高度達80毫米的難成形零件,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技師戴淵要用手工敲打一萬多次。

大國工匠是職工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也是工匠精神最生動的踐行者。我國作為制造大國,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是提升制造品質與水平的重要環節。

以匠心鑄大國重器。直徑16.5米、重2300噸龐然大物,移動距離被控制在了1毫米內。在白鶴灘水電站,不足兩平方米的駕駛室裡,起重機司機梅琳做到了如此精准完成發電機關鍵部件轉子的吊裝工程。

以匠心造“中國名片”。一台機車,數萬個零部件,上萬米導線,在繁雜的系統中找到每一處導致機車無法正常運行的症結所在,是“機車神醫”張如意的日常。如今,張如意和同事調試的機車不但馳騁在神州大地,還出口到十余個國家和地區。

“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一代又一代大國工匠身體力行,不斷展現出對職業技能的執著專注和極致追求:“50后”地質鑽探領域高級工程師朱恆銀,常年扎根深山,由他帶領的創新工作室不斷革新,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難題,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填補國內空白﹔“70后”電網系統特高壓檢修工王進,在400余次帶電作業、穿梭生命禁區的同時,以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出巨大經濟價值﹔1989年出生的高級技師陳行行,憑借對多個工種和參數化編程方法、精密類零件加工及尺寸控制方法等多種技術和工藝的掌握,為我國國防軍工事業貢獻力量。

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等的深入實施,踐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由他們牽頭的創新工作室全面開花,有力支撐起“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闊步向前。

激勵更多勞動者技能報國

進入新時代,技能人才工作備受重視。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成為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不斷努力的方向。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全國總工會和央視再次聯合推出《大國工匠》專題片,目前已是第8季。網友們紛紛留言:“太強了”“這才是新時代青年應追的偶像”“發自肺腑的驕傲”……

為了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各級工會將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通過健全完善提升職工技術技能素質的制度機制、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開展“五小”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等,為廣大職工學技能、練本領、促創新搭建平台,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促進職工隊伍結構逐步優化、素質全面提升,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各級工會推動下,“工匠”成為越來越多省市的“閃亮名片”——在北京,33名工匠人才和技能競賽優秀選手獲聘“職工匠師”﹔在福建,“八閩工匠學堂”試運行,百種課程將免費開放,為職工提供綜合性線上技能培訓服務﹔在河北,“十三五”期間數據顯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累計解決生產技術難題5萬多項,創新成果轉化率達80%……

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工匠精神歷久彌堅。如今,在全國各地,高技能產業工人的作用被廣泛重視,工匠人才應享有的社會認同和尊重愈加凸顯,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蔚然成風。

(責編:蔡雨荷、黃瑾)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