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青春”對話“工匠”:將勞模精神“裝進”青春夢想

林曉麗

2021年11月15日16:4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視頻:《對話價值觀 勞模校園行》主題宣講活動 人民網 王銑剪輯

當青年人遇上工匠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有人說,這是一場青春與工匠的對話,讓青年人將勞模精神“裝進”青春夢想﹔有人說,這是一次傳道授業解惑的課堂,青年人在勞模前輩們身上汲取前進的動力。

4位“勞模明星”登上校園中的舞台,向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學子們詮釋新時代下的工匠與工匠精神。人民網 陳永整攝

11月10日,由福建省總工會主辦,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人民網福建頻道承辦的“對話價值觀 勞模校園行”大型主題宣講活動首站走進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來自福建省科技、教育、制造等領域的肖維軍、林欣欣、陳新星、王水發這4位“勞模明星”登上校園舞台,“現身說法”向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學子們詮釋新時代下的工匠與工匠精神。

在台下,學子們對勞模們的故事聽得仔細,思考得深刻。該校機械與智能制造學院2020級機電一體化技術1班學生賽達合買提將這場“心靈之旅”比作“照鏡子”:“在生活中,勞模更像是我們的身邊的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著我們,面對難以決定的事情的時候,要記得拿出來照一照,這樣才能找出差距在哪、在哪些地方還存在不足,讓我們見賢思齊。”

通過勞模的故事,這些孩子們認識到,新時代下,正是千千萬萬工匠們的“音符”,匯聚成了時代之歌。

以德行樹匠心

俗話說,“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工匠精神就是千錘百煉,將簡單的事情重復千萬次,做到極致。

全國勞動模范,原福建嘉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培訓中心技術工人、教練林欣欣。人民網 陳永整攝

做一件事可以堅持多久?林欣欣的回答是36年,甚至更久。行行出狀元,但狀元來之不易。回望走過的路,林欣欣將“秘訣”總結為“比別人早上班一小時,比別人晚下班一小時,熟能生巧”。

36年前,林欣欣走進紡織工廠成為一名紡織女工。36年間,紡織工廠裡的悶熱、枯燥都內化成了她的“奮斗的記憶”:記不清多少次,她為工作舍小家,披星戴月走在上夜班的路上﹔記不清多少次,她因沒達到技術要求,而一次次反復練習,手指被紗線磨得血肉模糊。

“金梭銀梭”書寫了“青春之歌”。在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下,在一次又一次技術比拼的淬煉下,林欣欣逐漸成長為技術“尖兵”、全國勞動模范,並且從一名紡織女工成長為了全國人大代表,把工人的聲音帶到人民大會堂。

全國勞動模范、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肖維軍(左)。人民網 陳永整攝

將鏡頭從紡織車間轉向光學車間,肖維軍的回答是堅守己任、矢志不渝。

大學畢業時,肖維軍總是聽到很多人調侃說“做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他毅然選擇繼續從事本專業,成為福建光學儀器廠的一名基層員工。

“入廠的第一年,我在生產一線按照生產流程逐個工種輪崗,這一年雖然很苦,但對我的職業生涯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肖維軍回憶說,剛入行時在生產流程的每個工序上實習,當產品設計完成投入到車間加工過程中,他必定全程跟蹤產品的各道工序﹔在產品進入裝調階段后,他會和裝調師傅和檢驗師傅一起對產品進行裝調和檢驗﹔在產品裝調過程中遇到困難,裝調師傅無法完成裝調時,他經常自己上操作台親自裝調……

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嘗試和探索中,肖維軍逐步成長為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光電監控鏡頭行業技術專家。他帶領著技術團隊累計開發新品達600多個,攻堅的技術產品曾運用於神舟飛船、嫦娥飛船等航天工程,助力我國“九天攬月夢”。

勞模們用品性樹典型,啟發學生們以標杆為“明鏡”的思考。

聽了勞模們的故事,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機械與智能制造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3班學生梁嘉賢覺得“一件事情沒有最好,隻有做得更好”。他說:“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干一行愛一行,做到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努力成為理論技能兩手抓的時代工匠,我們需要學習‘老黃牛’精神,腳踏實地、默默耕耘。”

以初心育匠人

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藝是寶貴的財富,在傳承中發揚,在繼承歷久彌新。

從業的20多年間,肖維軍“修煉”了過硬的光學技術本領,還培養和造就了一支200多人涉及研發、測試、工藝、調試領域的人才隊伍。

在紡織車間裡干了36年,林欣欣從全廠五千多名紡織女工中脫穎而出,從一名普通的擋車工成長為一名擋車師傅,進而成為了一名培訓師,帶出了一千多個徒弟。

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機械與智能制造學院副院長王水發(左)。人民網 陳永整攝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機械與智能制造學院副院長王水發在研究生畢業后,曾到一家企業工作,目睹了企業因缺乏技術工人而陷入困境。“當時我就想,工匠精神不應隻在工作中打造,更應當在青年學生中推崇。”

於是,王水發選擇進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成為一名職業教育教師。在教學方面,他承擔了關於工業機器人、數控技術等多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為了讓生澀拗口的技術理論更加接地氣,他認真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和難點,做好教學計劃安排和教學教案,保証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他側重於專業理論知識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打造“沉浸式學習方法”,讓枯燥的學習“活起來”。

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技術人才,構建起了國之重器的“四梁八柱”。此次活動的舉辦地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是職業教育的發軔地,“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校訓,正是對當今“工匠精神”的精准詮釋。

在談到為何要讓學生們聽一聽勞模故事時,該校黨委副書記陳宜大表示,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要任務。他說:“勞模精神是我們立德樹人的基石,也是我們職業院校學生的精神之鈣。這次勞模進校園讓同學們近距離地接近勞模,感悟勞模精神,體驗勞動真諦。希望全體師生能以勞模為標杆,學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鑽一行,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

以使命鑄匠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活動現場,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新星說起了自己備戰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經歷。彼時她剛剛從行政崗位轉成一名思政老師“新兵”,就接下了參賽的“重擔”。資歷雖淺,但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備賽時,她想到了一個“笨辦法”——將要講的每句話逐字寫出來,甚至精細到“老師、同學們大家好!”這種問候語,然后一遍遍地練習,最后奪得了特等獎。

陳新星覺得一名思政老師講好思政課就像一位工匠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工匠精神也可以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體現。”

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新星。人民網 陳永整攝

在勞模們看來,工匠精神不是口號,而是存在於每一個踏實的勞動者身上。

在初入光學車間成為一名技術工程師時,肖維軍曾有些困惑: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光學鏡頭技術最好的是海外,光學設計軟件最先進的是歐美,為什麼我國的光學產品就不能進入第一梯隊?

在家國使命的驅使下,彼時工齡尚短的肖維軍毅然接下了一個“硬骨頭”任務,研發一款精度極高的光學鏡頭。“那時候沒有自動光學設計軟件,我就逐字逐句翻譯了幾百頁的國外資料,通過計算機輔助加上手動計算。當產品設計完成投入到車間加工的時候,我和技工師傅們一起改良裝調工藝,復核驗証,調整方案,收集第一手的裝調問題和檢驗結果,不斷克服生產中遇到的困難。”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經過七八個月的高強度攻堅克難,一款高精度的光學鏡頭從福建光學儀器廠誕生,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並快速出口至海外。在產品迭代快速的市場環境中,這款光學鏡頭從1997年賣到了2012年,市場生命力長達15年。

肖維軍說:“我們要在科技創新的征途中敢為人先、拼搏奉獻,國家所需要的,就是我未來的奮斗目標!”

什麼是工匠精神?勞模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回答:工匠精神就是以德行樹匠心、以初心育匠人、以使命鑄匠魂,成為大國工匠,鑄造大國重器。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