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關注農民工

一邊是自己打工多年沒文化吃過不少虧,一邊是鄉親們渴望讀書卻缺乏資源

農民工自建文化大院成鄉親精神樂園

李國

2021年12月03日10:37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一名小學四年級便輟學的農民工,竟辦起了一座文化大院,近日還被評為“鄉村閱讀榜樣”。他說,“農民需要接受文化,農民想接受文化”。辦這個大院,不但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同時也能讓鄉親們享受到文化帶來的樂趣。如今,讀書已經成了村裡最大的風尚。

近日,50歲的譚明海,被評為“鄉村閱讀榜樣”!想起很多人曾經對他說,“花這麼多錢辦文化大院,又賺不到錢,你好傻”,譚明海只是淡淡一笑:“文化大院就是我的命,隻要我在,這個大院就會在,我願意一輩子傻下去。”

為何要建文化大院?

日前,由中宣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主辦的“2021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在成都舉行。重慶市萬州區熊家鎮古城村村民譚明海被評為“鄉村閱讀榜樣”。

“我吃過不少沒文化的虧。”譚明海說。譚明海文化程度不高,隻讀到小學四年級。輟學后他務農幾年,之后赴外地打工,干過磚窯工等體力活。由於沒讀多少書,他做生意時出過不少“洋相”,有時進出貨開票時把字寫錯,有時不認識字,“碗字不會寫,我隻好畫一個碗”。

20年前,他回鄉創業,日子漸漸紅火起來。“日子越過越好,我打算學點知識。”譚明海回憶說,那幾年他買了幾十本軍事、廚藝等類別的書,如飢似渴地學習起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閱字典。與此同時,他發現不少鄉親都有對讀書的渴望,但是身邊閱讀資源匱乏。

愛讀書的譚明海看到村裡農家書屋的藏書較少,便萌生辦一個更大的農家書屋的想法。2005年,他收購了一處廢棄廠房,先后投入200多萬元,於2006年7月創建了重慶第一家農民自辦文化大院——金龍文化大院。

這座大院佔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80平方米,設置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紅岩文化室、農業科技培訓室、鄉情陳列館等。擁有各類圖書1萬余冊,展陳列品200多件,配套電影放映機、音響設備、投影儀等。

平日裡,譚明海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管理文化大院上,村民們都習慣稱他“譚院長”。“我就是普通的農民,這麼叫夸張了些。”譚明海總是笑呵呵地說。

尋找致富道路

這座文化大院在熊家鎮誕生,是萬州區規模大、功能齊、效果好的首個農民自辦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裡的圖書免費向群眾開放,成了當地農民的精神家園,其規模、檔次、活動項目之大,在萬州區乃至整個三峽庫區尚屬首家。

大院誕生后,承辦過熊家鎮民俗文化活動月暨慶元旦迎新春文藝演出﹔代表熊家鎮參加過萬州區首屆民俗文化調演,榮獲優勝獎和組織獎﹔參加過重慶市萬州區迎春文藝匯演,榮獲組織獎……

文化大院內設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藝術培訓中心、科普學校、“金龍文苑”農民藝團,電影放映隊等宣傳培訓機構,並堅持長期全天開放,年接待活動人員超過3萬人次。農民藝術團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在周邊區縣、鄉鎮、村落院壩演出296場。

讀書成了村裡最大的風尚

現在,古城村村民深知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已經替代了打麻將,成為了這個村最大的風尚。

“農民需要接受文化,農民想接受文化。”隻有小學文化的譚明海說,自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對書籍和知識一直有種渴望。

他告訴記者,辦這個文化大院,不但能夠滿足自己的愛好,同時也能夠讓鄉親們像城裡人一樣,享受到文化帶來的樂趣。

據了解,該文化大院基本是一個社會公益場所,除桌球室與溜冰場要收取少量費用外,其余的棋牌室、乒乓球室、圖書閱覽室等休閑活動均是免費的。

不僅如此,譚明海還把自己收集的精美書法與木雕拿出來與鄉親共享。為了滿足鄉親們讀書的願望,他還購買了1600多本圖書,專門開辦了一個閱覽室,讓村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

村民從書中收獲了“黃金屋”。目前,文化大院累計接待群眾3萬多人次,借閱圖書8500人次,資料查閱1.1萬余人次﹔開辦了計算機操作應用和消防知識培訓等38期。

有點兒空閑的時候,譚明海就去擺弄他那些形狀各異的椅子。這是譚明海以每張30元的價格淘來的舊椅子,譚明海想用它們開辦文化大院的第一家3D影院。影院原計劃今年春節期間開張,票價不超過10元,現在看來還得再等一段時間。“每年最少要貼進去3萬多元,有時還是有點力不從心。”譚明海說。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