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楊德軍以遠洋捕撈為征途,探捕“海上金礦”

以海為家的“逐蝦人”

劉旭

2022年05月25日09:29  

輪船離港后,緩緩地在海面上航行,身后的港口由大變小,直至消失不見。

29年航海經歷的磨礪,早已在船長楊德軍身上沉積出足夠的冷靜、勇敢和堅強。迎風浪,涉狂瀾,楊德軍積極投身南極磷蝦開發利用浪潮中。從西非到智利外海,從北太平洋到南極海域,都有他奮斗的身影。

51歲的楊德軍先后參與實施我國首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863計劃”等課題任務和國家“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項目8個漁季的資源探捕任務,打通了南極磷蝦捕撈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技術瓶頸,助推我國南極磷蝦產業向高值化發展。

探捕“海上金礦”

長107米、寬18米,停靠在大連灣港口的“福榮海”輪堪稱漁船中的“巨無霸”。它是一艘大型拖網加工船,近10年累計捕撈加工磷蝦20余萬噸,是我國第一艘專業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

1993年,楊德軍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遼漁集團遠洋漁業有限公司。2012年,作為船長,他首次代表中國奔赴南極進行南極磷蝦資源探捕。

南極磷蝦,這種生活在南極水域、成年個體不到10厘米的小生物,是一種高蛋白質食物,還被廣泛運用於醫藥、化工、保健等領域,被稱為“海上金礦”。

楊德軍大力倡導科學捕蝦理念,率領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結合國外資料及漁場實際水文情況,研究磷蝦棲息習性及海洋環境對磷蝦的影響,確定磷蝦遷移路線,形成一整套科學的“楊氏找蝦法”,其捕撈量一直穩居南極漁場同類型作業船舶之首。同時研究改進磷蝦網具,探索漁具漁法,提高生產效率5%以上,產量提高10%以上,年捕撈量創3.5萬噸。

2019年,他參與的“南極磷蝦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大漁創新獎,為我國南極磷蝦資源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2020年一次出海,捕撈生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蝦苗不集中、不聚群,白天蝦群較深,資源不穩定。楊德軍迅速成立技術攻關小組,針對磷蝦映像及晝夜變化情況,調整曳綱長度和拖網速度,對網板的開度及網具浮子和沉鏈比等方面進行研究,捕撈效果明顯提升。他的找蝦法及網具數據,在國內同行業中得到推廣。

助力建成完整產業鏈

南極磷蝦雖好,但捕撈上船后易氧化降解。為攻破這一難關,楊德軍帶領團隊反復試驗並編寫出冷凍食用磷蝦、脫殼磷蝦肉、食用熟蝦、釣餌用磷蝦、食用磷蝦粉等多項工藝標准,成為國內磷蝦捕撈企業使用標准,為國家將南極磷蝦納入新資源食品目錄提供了重要依據。

面對磷蝦粉設備加工能力不足、影響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問題,楊德軍帶領團隊對南極磷蝦加工流程、設備及工藝進行改進,提高蝦粉出成率10%。隨后的幾年裡,他一直致力於總結南極磷蝦捕撈生產和加工技術,使南極磷蝦捕撈產量和產品質量始終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有了優質的南極磷蝦加工品后,楊德軍還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捕撈加工出的南極磷蝦粉等高品質營養基料供不應求,在日本、以色列、俄羅斯等市場也佔有一定份額。

在楊德軍的助力下,遼漁集團已形成集南極磷蝦捕撈、遠洋運輸、科技研發、產品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完整產業鏈。

100多名船員的“大家長”

大型拖網加工漁船就是一條流動的加工廠,每條船上有100多名船員,一個生產周期2~3年,每天24小時的工作生活都局限在這條船上。

楊德軍作為船長,不但要保証航行安全、捕撈生產等各項工作,還要做好船員的日常管理,更要面對惡劣氣候等其他突發性事件的考驗。

2020年,“福榮海”輪正在南非修船,面對國外疫情持續暴發,楊德軍一心扑在船舶維修和船上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制定了嚴謹的維修和防疫工作方案,同時為減少當地人員上船頻次,提出將廠修項目大部分轉為自修,節省費用150余萬元。國內塢修集裝箱物資因為疫情原因晚到南非開普敦40多天,面對疫情嚴重的外部環境,楊德軍克服塢修物資不到位、自修工程量和技術難度增大等困難,合理安排塢修工作計劃,確保船舶按時出航漁場,船上無一人感染。

遠洋生產遠離基地港口,長期漂泊在大洋深處,船上生產任務繁重、休息時間少,更不用說是娛樂休閑了。在這種情況下,楊德軍經常組織船員學習業務知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積極開展安全知識、象棋、扑克比賽等活動,舒緩船員情緒,關心船員的生活,為船員排憂解難,努力打造“和諧船組”。

出海“逐蝦”多年,楊德軍覺得自己和小小南極磷蝦難以割舍地融為一體。在他看來,遠洋就是事業,遠洋也是人生。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蔡雨荷、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