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工會傳統品牌如何做出創新文章?

方大豐

2022年08月11日09:26  來源:《工人日報》

工會主席一句“他們都是工會的孩子”,讓所有關切普通勞動者酸甜苦辣的人們如沐春風,讓“娘家人”三個字更具親和力——所有抵達職工心靈的創新之舉,無不是找准了職工群眾的訴求痛點。

湖南懷化市總工會對接優質教學資源,擇選一批貧困家庭孩子整建制設立金秋班,從高中起一路資助“送”學生進大學,至今三屆金秋班共收入163名“金秋學子”,今年首屆畢業生51人全部上線一本——據8月8日《工人日報》報道,在“金秋助學”已經成為工會常態化品牌的今天,懷化的做法仍然令人耳目一新。正如懷化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所說,這是一次創新,將惠及更多農民工子弟和城市困難家庭孩子。

貧寒學子手中的大學入學通知書,是他們困難各不相同的家庭邁向新生活的通行証。包括“金秋助學”在內的首創於基層工會的若干服務舉措表明,離職工越近,越具有創造性開展工作的機遇。讓職工群眾有滿滿獲得感的創新,無不蘊藏著工會干部用心服務職工的初衷。

報道中工會主席一句“他們都是工會的孩子”,讓所有關切普通勞動者酸甜苦辣的人們如沐春風,讓“娘家人”三個字更具親和力——所有抵達職工心靈的創新之舉,無不是找准了職工群眾的訴求痛點。

諸如“送溫暖工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金秋助學”“陽光就業”“農民工平安返鄉”等,近年來,各級工會在實踐中打造出一系列工會幫扶品牌,緩解了不少職工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正是在面對面、心貼心服務職工過程中,工會干部的改革創新意識不斷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一段時間以來,建設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在各地工會蔚然興起,而其出發點就來得十分朴實和精准——幫助戶外勞動者解決“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實際困難。不少地方以小站點構建大服務,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增強站點附加價值,不少戶外驛站升級為傳播城市文明的接力站和工會服務職工群眾的工作站。在一些城市,依托地圖導航等開展站點數據採集、呈現及處理、分析,做實做細做優各項服務舉措,使得科技成果實實在在通過工會組織為勞動者帶來更多獲得感。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個別地方的戶外勞動者驛站因對服務對象訴求把握不准、選址布局不合理等,導致驛站開張很隆重、登報宣傳很熱鬧,但戶外勞動者卻找不到、進不去。可見,工會工作內容和方法的創新,更多時候並不需要什麼大場面,關鍵看能否精准解決職工的急難愁盼。

從多年實踐總結、提煉出的工會工作傳統品牌,隻要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跟職工群眾訴求與時俱進,就能釋放歷久彌新的獨特優勢,把黨和政府的溫暖精准送達職工心坎上。

比如,集體協商制度被証明是協調勞動關系、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的有效機制,不少地方工會在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等領域,找到了創造性推進集體協商制度的途徑和空間。江蘇省相關工會與數千家企業簽訂技能激勵集體合同,推動技術工人薪酬待遇的提高。廣東等地探索組織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代表與平台企業圍繞派單機制、運價調整、獎懲規則等開展集體協商,打造了司機與平台企業的良好溝通協商機制。

創新無止境,服務在路上。精准服務,求真務實,以飽滿的創新熱情,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工會老品牌依然可以做出創新文章。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