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新民主主義時期黨團制度對工人運動的重要作用

馬思宇

2022年08月22日11:09  來源:《工人日報》

●觀點

新民主主義時期黨團制度的發展歷程充分証明,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近代工人運動歷經曲折而始終頑強發展的根本保障。

在我國百年工人運動史上,中國共產黨始終扮演著決策、動員、整合、推動工人運動向前發展的核心角色。黨組制度是連接黨與工人運動的制度依托。作為黨組制度的前身,黨團制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團是指中共在一切黨外政權與群眾組織中進行組織活動的秘密機關。圍繞它而衍生出一套滲透、整合、領導黨外組織乃至其活動的組織作用和行動規則,應被歸納為黨團制度。黨團制度是黨團組織、黨團活動與黨團作用的集合。黨團在工會中推行黨的政策,在工人群眾中擴大黨的影響,是連接黨與工會的重要組織媒介。

自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便已開始探索以黨團制度引領黨外組織與革命運動的發展。隨著中共黨員規模日益擴大,黨團實踐探索日益成熟,加之共產國際的指導,黨團相關的規章制度日益完善。中共四大以來的歷次組織決議案陸續對黨團的性質、作用、設置范圍、具體任務等加以規定。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修正黨章,第一次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了黨團的性質、作用、組織方法、隸屬關系、活動規范和紀律懲處等內容。黨章規定,“所有一切非黨群眾會議,及執行的機關(國民黨,國民政府,工會,農民協會等等)中,有黨員三人以上,均須組織黨團,黨團的目的是在各方面加緊黨的影響,而實行黨的政策於非黨的群眾中。”

在大革命中,黨團制度進一步得到實踐。上海、天津、武漢、紹興等地黨組織在群眾團體中設立黨團,成功把群眾運動引向高潮。截至1927年6月,中國共產黨已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干事會、全國農民協會臨時黨團、中華全國學生總會黨團、中華全國濟難總會黨團、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黨團等全國性團體組織的黨團。工會中黨團數量眾多,有上海總工會黨團、印刷總工會黨團、上海手工業總工會黨團、上海店員總工會黨團、上海郵電工會黨團、上海海員工會黨團。這些工會黨團在工人運動中發揮著重要的領導作用,不僅把黨的政策貫徹到工人之中,而且擴大了黨的影響力。

除工會組織外,中國共產黨也在領導工人運動的組織中設有黨團。省港罷工委員會黨團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25年6月13日,在中共廣東區委領導下,省港罷工委員會臨時辦事處成立,負責統籌罷工事宜,組織聲勢浩大的省港大罷工。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決策核心落實於其中的中共黨團。在黨團會議上,黨團成員先匯報各自部門工作情況和問題,繼而對罷工委員會的下一步工作進行討論和決策。

土地革命時期,由於黨內“關門主義”風氣盛行,以及國民黨當局的白色恐怖政策等原因,黨的白區工會工作損失嚴重,中國共產黨黨團制度成為重振工人運動的關鍵。1932年3月,陳雲臨危受命,就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領導重組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的工作包括制定工作方針、組建產業工會、發布宣傳指南、指導罷工活動等。在全國總工會黨團領導下,全國總工會與中共中央的關系更為密切,更能貫徹中央各項決議,推動了各省工會事業的發展。

此外,黨團也是中國共產黨推動群眾組織發展的引線。黨團廣泛分布於工人組織中,自上而下地將工人統合到既定的政治框架中。共產黨居於核心地位,工會、農會、學生會以及各界聯合組織,按照階級劃分、親緣性和重要性向外擴展,形成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蛛網結構。而黨團恰是中心射向四方的蛛絲,連接政黨與工人群體。中共通過黨團活動,既可派人滲透或重組工人組織,貫徹黨的政策,以有形化無形﹔也可造成工人組織自下而上響應,化無形為有形。

在1945年中共七大黨章中,黨團制度正式更名為黨組制度。這不僅代表中國共產黨組織制度的自我更新,也代表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研究黨團制度是深化百年工運史和工會發展史的重要途徑。新民主主義時期黨團制度的發展歷程充分証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會組織壯大和工人運動發展的核心領導和主導力量,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近代工人運動歷經曲折而始終頑強發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