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成為“大國工匠”

——來自首屆大國工匠論壇的報道

鄭莉 郝赫 方大豐

2022年09月05日08:42  來源:《工人日報》

圖為開幕式現場。本報記者 竇菲濤 攝

圖為與會者就“《職業教育法》與大國工匠培養”主題深入研討。本報記者 竇菲濤 攝

圖為與會者就“社會環境營造與大國工匠培養”主題深入研討。本報記者 竇菲濤 攝

這是一場頂尖工匠雲集的盛會,這是一次聚焦培育高技能人才議題的高峰對話——

2022年9月2日,以“匠心逐夢·強國有我”為主題的首屆大國工匠論壇在湖南長沙拉開帷幕。論壇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是我國首次為“工匠”舉辦的全國性論壇。

論壇上,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近60位大國工匠與有關部委領導、專家學者、工會干部和企業家代表在長沙國際會議中心相聚一堂,共同關注著一個與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實現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的深刻議題:如何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的工匠人才?如何吸引廣大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能工巧匠的進階之路

手握一杆焊槍伴一生,被譽為“鋼鐵裁縫”的“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突破極限精度為火箭鑄“心臟”的焊工高鳳林﹔行走在特高壓線上守護萬家燈火的電力工人王進﹔為國之重器不再受制於人而“戰斗”的機修鉗工王樹軍﹔在碼頭百米高空駕駛起重機“穿針引線”的橋吊司機竺士杰……

一位位在青年技術工人心中如“明星”般閃耀的大國工匠,成為論壇的主角。他們講述著平凡崗位上創造的非凡業績,展示著用汗水和智慧練就的一身絕技,更走出了一條屬於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進階之路。

2021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手將沉甸甸的“七一勛章”授予艾愛國,這是對這位老技術工人的最高褒獎。

53年前,19歲的艾愛國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剛籌建的湘潭鋼鐵廠,從此堅守在焊工崗位上,與電光火花相伴日日夜夜。一路走來,他曾經遇到過很多“攔路虎”,攻克了不計其數的難關,付出了無法估量的艱辛與汗水。如今,已至古稀之年的艾愛國仍然以焊接顧問的身份帶領團隊攻關、培育焊接精英。

“做事情做到極致,做工人就要做到最好。作為一名焊接工匠,我就想做一把永不熄滅的‘焊槍’,黨的事業哪裡有需要,我就在哪裡獻出全部光和熱。”站在首屆大國工匠論壇的舞台上,艾愛國將數十年的職業生涯濃縮成5分鐘的主旨演講,講述初心與信念。

“時代給了我們展示技藝的舞台,隻要立足崗位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夠成為國家需要的工匠人才。”艾愛國說。

包起帆是許多大國工匠的偶像。他並沒有止步於“抓斗大王”的美譽,而是在技術創新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進:從一名平凡的碼頭裝卸工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雙百人物、改革先鋒,與同事們一起完成了130多項技術創新,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5年,包起帆從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摘得3枚金獎,這也是他在國際上拿到的第36枚發明金獎。閉幕那天晚宴上,日內瓦發明展組委會主席看到他28年前獲得的金獎資料,感到驚訝:一個中國人28年前在日內瓦拿金牌,28年后居然還有發明獲獎。

包起帆說:“我沒有什麼訣竅,從工人到工匠,持續不斷的學習成了我崗位創新的源泉。產業工人要走通從工人到工匠的成才之路,關鍵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2017年,上海市總工會與上海開放大學共同組建了上海工匠學院,包起帆成為首任院長,近50位院士、教授、專家、勞模成為特聘教授,其中有“人民教育家”於漪、“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寶妹、兩院院士褚君浩和吳志強、當代雷鋒郭明義、大國工匠王曙群等。目前,學院的“工匠研修班”已累計培訓各級各類工匠共計1318名。

“好工匠是育出來、帶出來的,也是鑽出來、賽出來的。”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周農表示,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看似前進一小步,其實邁進一大步。

為了助力工匠“一大步”的成長,湖南工會與發改、教育、工信、財政、人社等部門密切配合,推動1200余家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訂單式培養﹔著重抓培育湖湘工匠“百千萬”工程,用5年時間建立100個工匠培育競賽基地、1000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1萬名高技能領軍人才和勞模工匠師徒“結對子”,等等,致力於為工匠人才鋪就不斷成長的進階之路。

吸引年輕人走進工廠、沉在一線

論壇設置了兩個研討交流主題:“職業教育法與大國工匠培養”“社會環境營造與大國工匠培養”。這樣的議題切中了培養大國工匠的兩個關鍵點——教育與環境。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5年來,涉及產業工人的法律法規日益完善,特別是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於今年5月1日起實施,其中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願景一度成為關注焦點。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介紹,職業教育是培育高技能人才隊伍的一個重要途徑。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從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發展為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

據了解,我國現有職業院校1.13萬所,在校生人數超過3000萬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

在數以萬計的職業院校中,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針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進行了獨具特色的探索和實踐。

先后與上汽通用、保時捷、寶馬、北京汽車、上汽大眾、中國中車、南方航空等20余個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在校內建立16個員工培訓中心和4個產業學院﹔共同開發訂單課程、員工培訓課程,學生還未畢業就已經獲得企業相關資質認証﹔依托深度合作企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學徒制培養,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培養比例達40%以上……在一一列舉近年來技能人才培養成果時,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院長尹萬建對發揮職業學校優勢,培育更多大國工匠充滿了信心。

而同樣對職業教育滿懷憧憬的,還有三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向文波和上海市機電工會主席朱兆開。

“職業教育法中,‘企業’出現47處,相關條款26條,明確要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向文波認為,這標志著職業教育進入高校和企業“雙主體”時代。

重視職業教育就是重視產品質量,就是重視企業發展。基於這一認識,三一集團獨資舉辦了一所全日制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超過1萬人,並成立企業培訓中心,在教育部、人社部、住建部的支持指導下開展員工技能鑒定、職業教育培訓與職業等級認証。

而上海市機電工會建立的李斌技師學院,早已發展成為“培養工人成長的搖籃、工人技能晉級的平台、高技能工人培養的基地”。朱兆開介紹,李斌技師學院堅持“學校+工廠、學歷+技能”的辦學方針,開展產教合作,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和工人技能培訓需求進行辦學,每年培訓技能工人達到1萬余人次。

“成就工匠人才要選好胚子、搭好台子、架好梯子。然后就是用心澆灌,靜待花開。”向文波說,培養優秀的技術工人需要企業的“工匠情懷”,需要建立完善的技術工人薪酬體系,讓技術工人的價值得到保值增值。

如何吸引年輕人走進車間當產業工人?對於這個現實問題,南開大學教授王星認為:智能制造時代的工匠需要長時間的實踐磨煉才能養成。“各級政府在重視獎勵高技能人才的同時,更要重視對普通崗位和普通產業工人的社會支持和社會保護,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尊重和依據技能形成的規律出台相關實施辦法,這對於解決工匠培育問題很關鍵。”

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二級巡視員張達表示,高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的培養需要各級黨委、政府、企業和工會一同創造良好環境。特別是要制定更好的政策做到吸引人、培養人、選拔人。

近年來,聚焦產業發展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的改革措施。如,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深入開展“五小”等群眾性創新活動,制定出台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大規模開展以工代訓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加強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健全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全面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支持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等等。

在論壇上,長沙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羅纘吉介紹了探索出的有效經驗——

為進一步優化工匠人才的政務服務環境,長沙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為著力點,部署實施政治引領、素質提升、作用發揮、福祉促進、支撐保障等“五大行動”,並持續開展“十行百優”“融城杯”“星城杯”等職業技能競賽,投入63.98億元推進產教融合,出台《爭創國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試行)》《長沙市激勵關懷“長沙工匠”政策措施》等,不斷優化工匠人才環境。

“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唱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時代主旋律。”大家一致認為,不斷提升大國工匠和工匠人才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社會認可度,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工廠、沉在一線。

成就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如果把制造業的人才隊伍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能人才。科學家提出問題和思路,工程師畫出藍圖,但真正讓藍圖變為現實的,是大量的技術工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濤的一席話在與會者中產生共鳴。

“科學家、工程師、技能型人才都是同等重要的。”姜濤說,大型設備都是由幾千個零部件組成的,就算模型設計好、圖紙規劃好,如果造不好,依然會失敗。

姜濤列舉了2017年我國長征5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的事情。那之后的兩年多時間,被我國航天人稱作“至暗時刻”。為了找到發射失利的原因,我國航天人梳理了400多個環節,開了600多次研討會,進行了1000次以上的科學計算、邏輯推理和地面試驗等,終於解決了問題。每一次實驗,都需要技術工人對零部件進行加工,不計其數地操作機床、揮動焊槍。“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后面這幾年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姜濤誠懇地說。

大國工匠是產業工人的核心骨干,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對此,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樓齊良深有感觸:中車的工匠創造了“萬根接線無差錯”“千米焊縫無缺陷”“環口焊接七步法”,他們始終專注品格、品質、品牌,以“至拙”的干勁,打造“至巧”的產品,有力支撐了世界一流企業建設。

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橋吊司機室裡,竺士杰熟練地操作著控制台上的手柄和按鈕,著箱、閉鎖、拉升、落箱、開鎖……1分鐘,一個集裝箱的裝卸便完成了。

這位寧波舟山港碼頭上的吊車司機始終記得當年技工學校老師的一句話,“‘棟梁’有‘棟梁’的用途,‘燒火棍’有‘燒火棍’的用途。為社會作了貢獻的,都是人才!”當時竺士杰就想:就算當一根好使的“燒火棍”,有一天也可以成長為撐起一片天地的“棟梁”。

24年后,竺士杰躋身行業“翹楚”——憑借一手絕活,被企業聘任為首席技師,享受每月6000元的技能津貼﹔當選為浙江省總工會副主席﹔轉評為浙江省首批高級工程師。但他仍在為當好“棟梁”而努力著。

用行動回應時代的召喚,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這成為大國工匠們的不二選擇——

艾愛國帶過的徒弟不下600名,大部分都成為大型企業的骨干,僅湘鋼高級工以上的焊工,有80%都跟他學過技術。看到徒弟們精湛的技藝,艾愛國堅信行業發展會越來越好、黨和國家的事業會更加繁榮昌盛。

這些年來,包起帆應邀先后作了500多場先進事跡報告、近300場有關創新成果和經驗的技術交流和推廣。經他輔導獲得國家獎勵的創新成果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我把一線工人得獎視同自己得獎,一線工人的進步就是我的進步。”

今年5月,浙江海港工匠學校成立了,竺士杰擔任“工匠成長營”導師,“我想成為傳遞工匠精神的火炬手,發揮好勞模工匠作用、帶出更多優秀技術工人。”

論壇接近尾聲,但關於“培育大國工匠和工匠人才”的討論將一直持續下去——

“採取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的舉措,為大國工匠和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激勵保障”﹔

“著力構建人人皆可成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格局、健全技能勞動者盡展其才的使用機制、完善科學有效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加大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力度”﹔

“設立大國工匠專項經費,提高工匠技能人才在勞動模范和先進代表等評選中的名額比例”﹔

“加強走訪慰問,為技能人才開展健康體檢、組織療休養、提供便利的就醫條件等,幫助他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要讓大國工匠和技能人才的技能經驗惠及更多勞動者,在言傳身教中引導更多職工提高技術技能水平”﹔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運用體系建設,切實把一線技術工人的奇思妙想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熱烈討論在與會者心中形成共識,以更大力度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應成為從政府、工會到企業、社會的共同行動。(本報長沙9月2日電)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