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1個月隻能回家1次,8名職工與森林為伴、和風車相守——

金鳳山之巔,有一群“守風者”

黃仕強

2022年09月13日11:10  來源:《工人日報》

在重慶市奉節縣海拔1800∼2000米的金鳳山巔,76座風車分布在長達70余公裡的山脊線上。細長的葉片隨風轉動,如同一雙雙巨大的手掌,把呼嘯而過的山風握在掌心。

這裡是金鳳山風電場,陳麗羽、張博、陳銳、毛凱旋、李澤麗、胡杰、詹喬勝、周子涵,8位來自華能重慶清潔能源分公司的職工駐守在此,維護風車的正常運行。

“風電場基地距離最近的鄉鎮也要1個多小時車程。平日裡,和我們相伴的隻有森林和風車。”職工毛凱旋對記者說。

懸崖邊上立風車

金鳳山風電場是重慶規模最大的風電場,一期項目2017年開建、2018年投產運行,二期項目在2021年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風電建設新速度。如今駐守在此的8名“守風者”全程參與了風電場建設。

毛凱旋回憶說,他接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道路修建,“風場地處金鳳山山脊之巔,兩側均為幾百米的懸崖,道路施工難度極大”。

“隻能逢山開路,人走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毛凱旋告訴記者,當時大家早出晚歸,一走就是一天,路邊就是餐桌,饅頭、礦泉水就是午飯,硬是用雙腳平整出50余公裡的風場道路。

后來,華能質檢中心站專家在對電場進行質量監檢時,不禁感嘆:“第一次看到能開進轎車的風場。”

逢山開路只是艱辛的開始,金鳳山的高海拔造成雨霧天氣頻繁,給風車吊裝帶來極大難度。職工陳銳說,那段時間吊裝和調試兩個先鋒隊一直在與時間賽跑、和天氣斗智。隊員們扎根現場,協調設備安裝調試,督戰集電線路敷設接線,每天伴著滿天繁星入眠,太陽還未升起又投入新的“戰斗”。

2018年11月27日,這是讓金鳳山風電場參建職工銘記的日子——一期全部風車完成吊裝。1個月后,全部風機並網發電。

“當時,望著聳入雲海的風車,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淚。”陳銳說。

巡線路上等風來

風電場正式運行后,8名建設者主動留了下來,成為駐守在大山之巔的“守風者”。

70多公裡長的風車分布線,每天都要巡查一遍。“走一趟,就是1天時間。”班長陳麗羽說,吃飯是運維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這麼長的巡查線,如果中途返回基地吃飯,太耽擱時間。所以,我們都是帶飯出發,但到了飯點,飯菜往往變得冰冷難咽。”陳麗羽告訴記者,得知這個情況后,公司工會購買了微波爐送至巡查途中的補給站點,這才讓巡線職工吃上了熱乎飯。

今年初的隆冬時節,金鳳山風電場遭遇大雪封山,職工無法外出採購食物,基地面臨糧荒、菜荒。陳麗羽回憶說,公司專門借來一輛鏟車,一邊鏟雪一邊緩慢前進,足足花了1天時間,才從最近的鄉鎮上送來食物。

類似這樣“鏟雪送糧”的困境,這裡的職工已經遭遇過多次。“盡管條件比較艱苦,但沒有一位職工提出過離職申請。”華能重慶清潔能源分公司工會主席高毅說。

正是有了這群“守風者”的迎難而上,金鳳山風電場近年來運行穩定,年發電量達到3.5億千瓦時。

山巔“不寂寞”

山高、地偏、人少,大部分人來到這裡,都會心生強烈的寂寞感。

可是,金鳳山風電場的職工們卻笑嘻嘻地對記者說,“我們忙著搞創新、練技能,一點不寂寞。”

陳麗羽帶領的運維班組清一色是90后、00后。她告訴記者,運維工作啟動伊始就成立了科技創新小組,通過半年實踐摸索,他們對風機控制系統邏輯進行了優化,極大提高了風機發電能力。該項創新在全部風場推廣應用后,每年可增加發電量超1000萬千瓦時,增加淨利潤600多萬元。

與此同時,他們還通過“揭榜挂帥”推動創新創效,目前累計取得實用型發明專利4個,著作權2個,其中,1個實用型專利已實現成果轉化。

在各類勞動和技能競賽中,也常能見到這群“守風者”的身影。他們在重慶市總工會舉辦的勞動競賽中,多次登上領獎台。去年,陳麗羽還在重慶市風電維修技能競賽中奪冠。

工作之余,這群“守風者”在基地裡建造了一個溫馨的“職工小家”。下班后,在職工書屋看書,去健身房“擼鐵”,或是在小菜園和魚塘裡種菜、養魚,山上的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

“1個月隻能回家1次,其余時間都待在這裡。從開始運維工作算起,我們已經在這兒度過了1000多個日夜。”職工張博說。

曾有人問張博,為什麼選擇這份職業?他回答說,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山風轉化為電能送進千家萬戶,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