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禮
2022年09月26日09:22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採用“1+1”“1+N”“N+1”的模式明確“誰來幫”﹔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落實“如何幫”﹔打造一系列幫扶品牌力促“幫到位”……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推出一系列創新幫扶舉措,使全區困難職工總數大幅下降。
近1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總工會通過生活救助、大病救助、醫療互助、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幫扶措施,使全市困難職工數量由最初的近9000名下降到目前的245名。這是近日銀川市職工服務中心負責人宋煒提供給記者的數據。
這一數字上的變化見証了寧夏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取得的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創新困難職工幫扶舉措,以責任感和愛心蹚出了一條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新路子。“誰來幫”“如何幫”“幫到位”3個環節的傾力打造,讓寧夏困難職工幫扶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全區困難職工總數由2018年初的2.4萬戶下降到今年初的2560戶。
在“誰來幫”上想辦法
2018年初,面對建檔立卡困難職工的期盼,自治區總工會提出“發揮工會優勢、統籌社會資源、志願結對幫扶、助力解困脫困”的工作思路,採取拉網式排查、大數據比對等形式核實相關信息,對困難職工致困原因進行精准分類和登記錄入。
明確底數之后,自治區總工會對全區有條件、有資源、有能力的大中型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慈善機構進行了梳理分析,並根據困難職工的解困脫困需求和類別,按照技能扶持、醫療幫扶、生活救助、教育資助、法律援助等要求,促成了全區217家單位與6532戶深度困難職工結為幫扶對子。
同時,自治區總工會鼓勵結對單位工會發動所屬基層單位、黨團組織、車間班組、志願團隊、職工個人,採用“1+1”“1+N”“N+1”的模式進行志願結對認領,讓結對幫扶主體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實現幫扶效果最大化。
有了確定的幫扶主體和救助對象,幫扶工作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2018年,銀川市西夏區總工會干部路杰通過“1+N”模式與兩名困難職工結為幫扶對子,幾年間,先后解決了他們在就業、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困難,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在“如何幫”上出實招
2018年,特困職工馬萍成了吳忠市總工會的重點幫扶對象。除了每年不少於1萬元的救助金,吳忠市總還為她提供各種生活上的幫扶,例如為她家裡更換全新的炊具、為她和家人送去新衣等,經常上門慰問的工會干部還用各種方法幫她樹立生活信心。2021年,馬萍一家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今年5月,吳忠市總又幫她實現了穩定就業。
在“如何幫”上,近年來,寧夏工會始終堅持根據致困原因制定個性化精准幫扶方案。在幫扶因下崗失業致困的職工時,寧夏各級工會在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等服務的同時,注重激發困難職工自我奮斗的內生動力。對於因病致貧的幫扶對象,開展“愛心助療”專項救助活動,提供“工會義工”“鄰裡守望”以及心理疏導等志願服務。因子女上學造成家庭負擔過重的,聯系企業為其子女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幫助辦理助學貸款、籌集應急錢款。此外,寧夏各級工會堅持幫扶責任人每月入戶家訪、建立定期公示幫扶動態等制度和措施。
“工會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絕不是簡單的捐錢捐物,還要把拔除致困根源作為幫扶目標,注重在精神幫扶和長效幫扶上下功夫。”自治區總工會相關工作人員說。
以“幫到位”論成效
一年前,順利通過中考的貧困生郭子言曾經面臨“讀與不讀”的兩難選擇。最終,在固原市總工會的資助下,郭子言放下思想包袱,走進教室。他說,是“工會班”給了自己“春天般的希望”。
2008年,寧夏首個“工會班”在固原市成立。肩負“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重任,“工會班”得以在寧夏全境快速推廣,許多和郭子言一樣的貧困家庭學子由此獲得幫助。這一工會工作的創新之舉也贏得了廣泛贊譽。
找准發力點,才能獲得幫扶的實際效果。多年來,寧夏各級工會緊盯不同層面、不同類別困難職工的脫困需求,形成了困難幫扶的一系列品牌。
自治區總工會不斷完善“工會班”、金秋助學、醫療互助、常態化送溫暖、“三個一”技能培訓、臨時救助等7大類幫扶品牌,逐步形成對整個困難職工群體“幫到位”的工作體系。
2018年,自治區總工會將“工會班”學生的資助標准由每年1800元提高到2600元,同時降低金秋助學的救助門檻,擴大職工醫療互助的覆蓋面。常態化送溫暖資金當年達到3600萬元,撥付臨時性救助資金119萬元用來幫扶直接上門尋求救助的困難職工。
此外,自治區總工會對“三個一”技能培訓嚴格驗收評估,嚴肅督查考核,確保參加培訓的下崗失業困難職工基本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