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王東偉帶領團隊創新研發智慧農機,讓農戶輕鬆勞作——

此心不移系土地

張嬙

2022年09月26日09:25  來源:《工人日報》

山東沂水呂家官庄村,一台“明星機器”正轟隆隆地運作,所到之處花生被連根拔起,經過一系列操作,不僅花生果實完成收獲,花生秧蔓也裝箱收集。田埂上,農戶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勞作強度大大降低,新鮮的秧蔓還可以帶回家喂牲畜,一點都不浪費。”

這台秧果兼收型花生聯合收獲機研發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便是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王東偉,他是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骨干成員,也是今年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最欣慰的事,就是看到有了自己研發的機械設備,農民干活更輕鬆了。”王東偉對記者說。

讓小芝麻用上大機械

20世紀80年代,王東偉出生於泰山腳下的一個小村庄。

那時,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農作物種植、收獲基本依靠人工。“當時花生收獲時,爸爸在前面刨,我在后面收,家家戶戶都這麼苦干。”從小務農的經歷讓他深知農民的辛苦,從事農機研究后,他立志要改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狀態。

芝麻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幾乎遍及全國各地,但芝麻生產的機械化卻一直面臨裝備不足、人工成本高等問題,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斷下降。一粒芝麻成了王東偉的“心事”。

為了服務“小芝麻,大產業”,他組建起包括7名導師、4名研究生在內的研發團隊,發揮團隊在根莖類機械和育種機械方面的研發優勢,將應用於蔬菜種植中的種繩播種機技術移植於芝麻機械,研制出了適宜芝麻播種的種繩編織機、智能芝麻田間管理機等智能裝備,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王東偉和團隊沒有止步於此。他們持續奮戰,突破了芝麻小籽粒播種與打捆分段和低損失聯合收獲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特別是創新研制的秸稈集束打捆收獲裝備,打破了國外在整杆打捆及仿人指快速打結技術上的長期壟斷,直接創造經濟效益4050萬元。

與時間賽跑

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王東偉經常“泡”在農田裡,由於舍不得浪費時間,各種速食包子就成了他和團隊的主要餐食。“他的心思都在試驗上,一天三頓包子也不嫌棄,有時吃完了連什麼餡都不知道。”助手何曉寧說。

此前,如何研發出大寬幅機器的核心部件——可折疊機架,讓團隊傷透了腦筋。王東偉為此日夜連軸轉,晚上查閱資料設計圖紙,白天開會討論擬訂方案。

那段時間,學院辦公樓二樓的一整排房間,整夜亮著燈,王東偉和團隊成員熬夜研究。實在沒靈感了,他就一個人下樓,到實驗室裡對著一台台機器凝神思考。

在一個又一個方案經歷了“提出—被否定—提出—被否定”的“難產過程”后,具有自動對行、機架折疊功能的四壟八行花生有序條鋪收獲機終於“問世”,填補了當時花生收獲機械裝備領域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花生兩段式收獲的機械化水平。

172項專利、2項國際發明中,27個屬國內首創,11個為全球首台……在王東偉及其團隊的助力下,我國花生機械裝備的市場需求從“有機可用”向“有機好用”邁進,幫助更多種植戶走上致富路。

教學“實踐派”

在農機專業教學中,“嚴師”王東偉是名副其實的“實踐派”。他採用課堂教學與實踐項目結合、常規課程與競賽活動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課堂上,王東偉是學生心目中的“科學偶像”,跟隨王東偉感受農機情懷、探索農機奧秘,堅定著他們學習農業的決心和信心。

“王老師講課特別有感染力,眼神中透著對農機的痴迷與熱愛,特別是他那股不服輸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們。”學生常增村說。

在備戰全國“挑戰杯”競賽的日子裡,巨大的參賽壓力讓部分學生萌生退意。王東偉一邊鼓勵大家,一邊帶領學生一次次試制樣機,一個個攻克難關。“困難與挫折是最好的催化劑,破解難題的欣喜和自豪會支撐學生在專業道路上走得更遠。”王東偉對記者說。

近年來,王東偉指導的學生團隊先后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大賽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山東省金獎﹔連續四屆獲得“東方紅杯”全國智能農業裝備大賽特等獎。此外,他指導的大學生智能農機創新團隊獲得大學生創新領域的最高榮譽——“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