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婷
2022年10月25日14:59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對於企業而言,開啟數字化轉型后,隻有培養更多適應數字時代的技能人才,才能適應數字化崗位的高要求,將整個數字化生產流程掌握在自己手中。培訓過程中,職工既可以是被培訓者,亦可以是培訓者。
甘聲勢在第二季度發貨准確率高達100%,積極參與倉庫6S管理工作﹔彭翠銀在處理逾期賬款的工作中,及時關注到客戶的逾期風險,二季度逾期率大大下降……
近日,在廣東省深圳市凱東源現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文化牆上,第二季度評優結果已公示,20名崗位標兵獲得表彰並獲得現金獎勵。
“培訓產業工人,對企業是筆劃算的長遠賬。”凱東源工會主席劉遠說,近年來,該企業逐漸摸索出多點發力促產改的路徑,雖然企業在提升職工技能素質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長遠來看,這項投資可以帶來巨大的回報,既滿足了職工對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又能融入到企業發展路徑之中,職工、社會和企業三者均能獲益。
技術賦能降成本
傳統行業,如何搭上數字化轉型快車?
劉遠直言,近年來,物流行業時常要面對物流“高峰”的挑戰,按照傳統模式運營,不僅需要高昂的人力成本,生產效率也較為低下。因此,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進企業管理水平、 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自2015年起,凱東源通過信息化建設,打造供應鏈平台,以此提升服務能力。
據介紹,凱東源上游客戶包括快銷品生產廠家、品牌商,下游客戶則是超市、便利店等。為此,該公司開放系統接口,上下游客戶均能通過手機端、PC端下單。
過去10多年來,企業倉庫貨物具體存放位置、貨物存量等相關工作主要依賴有經驗的老員工,但依靠人工難免有風險。隨著業務量、人力成本的雙提升,該模式難以為繼。如今,通過信息化建設,企業把貨物、車輛等信息進行系統整合、打包、分配,即使新員工上手,也能一目了然。
劉遠舉例,收到訂單后,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系統查詢訂單貨物庫存、存放位置。出貨時,系統則自動匹配可用的貨車,規劃好最佳路線,甚至設置好貨物裝車順序,以方便卸貨。
記者留意到,在劉遠辦公室內的電子屏幕上,可以實時看到公司各貨車的累計行駛裡程、車牌號碼。每輛車裝配有4個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若司機駕駛時出現違規行為,屏幕便會顯示預警信息,為安全駕駛多了一層保障。
此外,為提升企業利潤及競爭力,凱東源同步開啟業務改革,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數據分析。例如,對於不同品牌商的產品,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口味偏好,不同季節各產品銷量也不同,凱東源充分利用系統資源,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客戶,幫助客戶及時掌握市場動向,有針對性地制定生產計劃。
補貼+提薪提高職工積極性
對於企業而言,開啟數字化轉型后,隻有培養更多適應數字時代的技能人才,才能適應數字化崗位的高要求,將整個數字化生產流程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此,凱東源著力通過“研發團隊帶、外請老師教”的模式對工人進行培訓,以更快適應數字化的快節奏。
記者了解到,凱東源有職工380多名,包括叉車司機、倉庫管理員、調配員等,大部分職工學歷要求不高,主要是大專及以下學歷,不少職工都有提升學歷、技能的需求,但受疫情影響,線下培訓不便開展且培訓時間較難協調。根據這一訴求,凱東源將線下培訓課程搬到線上,為職工“量身定制”雲課程。
據介紹,凱東源讓企業內部專業過硬、經驗豐富的職工擔當講師,同時聘請外部講師,將線上課程打造得更便捷、實用、有趣,已有逾7000人次的職工參與線上近30門課程的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凱東源還推出了學歷提升和專業提升全面獎勵機制。對於開展相應學習的職工予以50%的補貼支持,一旦職工成功考取相關學歷和資格証書即可獲得100%的一次性補貼,並給予長期的學歷技能補貼。
通過這一舉措,職工學習積極性高漲,考証通過率也提高了,倉庫工作人員擁有叉車証的比例從20%提高到60%。
實際上,凱東源內部既有傳統產業工人,又有貨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雖然后者為勞務派遣人員,但也被納入公司的職工培訓體系。目前,凱東源正著手打造針對這一群體的培訓平台,主動打破傳統產業工人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間的隔膜,推動素質共提升。
培訓是筆共贏的投入
培訓,如何才能做到產教融合?凱東源的做法是——讓職工充分參與,職工既是被培訓者,亦是培訓者。
出生於1979年的肖振漢中專畢業后,進入凱東源成為一名倉庫搬運工。如今,在公司鼓勵下,他考取了大專、本科學歷,還拿到了叉車証。
“公司一直激勵職工持續學習,讓我們提升自我,跟上社會進步步伐。”肖振漢告訴記者,相比起招聘新員工,凱東源更傾向於培養內部職工,這一舉措大大提升了職工的歸屬感。和他一樣,不少管理人員都是從基層崗位一步步做起。
“搬運工如何卸貨、司機怎麼送貨、貨多久能到……我們都一清二楚,配送過程中很少出錯,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減少公司損失。”肖振漢說。
肖振漢深知技能培訓的重要性,他也願意將機會給予每一位職工,帶領他們快速成長。“每周的項目部會上,我會留30分鐘給職工,選出一人進行經驗分享,既讓分享者得到鍛煉,也給其他職工一個學習機會。”
記者了解到,培訓時,凱東源以具體項目為案例,各部門優秀職工介紹各自的經驗做法,同時指出需要其他部門配合、改善之處,提出合理化建議。此外,所有職工均可自薦成為講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開發課件,提交人力資源部們審核,擇優“上崗”開設課程。
“產改投入對公司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劉遠認為,這筆“額外”投入,不僅能夠讓職工主動學習、積極進步,干起活來效率更高,還可以提升公司形象,樹立口碑,讓企業獲得“額外”的經營業績,這也促使企業願意給予更長遠的投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