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融合式培訓為職工提檔升“技”賦能

【推進“產改”進行時】重慶構筑產業工人由“工”變“匠”強磁場

黃仕強

2022年11月01日15:03  來源:《工人日報》

自2017年重慶啟動“產改”以來,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5年來,全市技能人才總量增加126.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增加54.5萬人,建設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86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691個……

重慶是制造業重鎮,產業工人是重慶制造的核心力量。近來,在推進“產改”工作中,重慶聚焦思想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隊伍壯大等重點任務,完善各項制度,為產業工人提檔升“技”賦能,讓他們成長有通道、建功有舞台,構筑起產業工人由“工”變“匠”的強磁場。

制度保障激活“一池春水”

“健全的‘產改’制度、工作機制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重慶市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以來,重慶出台了關於“產改”的制度文件80余項,其中,大部分文件都聚焦提升產業工人地位、打破成長“天花板”。

為保障產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重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動產業工人代表有序參與治理。

“公司凡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要經職代會討論通過。”重慶聯交所集團職工林琳說,“我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得到保障后,便從被動參與‘產改’變為主動融入。”

記者注意到,在各項制度的保障下,重慶產業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計3800余人,2名產業工人任重慶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7名一線職工任市級產業工會兼職副主席。

重慶還持續在產業工人教育、培訓、使用、評價等領域下功夫,用制度打破他們成長的“天花板”。

西南鋁集團工會副主席文方介紹,去年2月,該集團在重慶人社局完成了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的備案,並開展了職工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目前已完成了3000余名職工的等級認定。

重慶與教育部聯合出台《關於推動重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意見》,探索技能型人才強市新路徑,制定全市職業技能鑒定評價機構評估辦法等制度文件17個。

“融合式”培育助職工提檔升“技”

“目前,九龍坡區擁有技能人才13.63萬人,佔全區勞動者總量的37.07%。其中,高技能人才5.31萬人,佔技能人才總量的38.96%。”這是重慶市九龍坡區開展“產改”工作以來,交出的人才“答卷”。這也是重慶各區縣、產業工會,開展線上、線下、校企攜手等“融合式”培育人才的縮影。

九龍坡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堯介紹,經過摸索,九龍坡區以實施“巴渝工匠2025行動計劃”為牽引,以創建“巴渝工匠創新發展聚集區”為抓手,激發各方培訓動力,整合院校、企業、社會等優質資源,並借力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打造了多元化、立體化、融合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平台。

目前,九龍坡區的技工院校與40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探索共建基地、車間進校、企業專班、教學工廠等合作機制。為抓好技能培訓的統籌協調,該區還實施了“學校班主任+企業教管員”的“雙班主任”管理。

得益於線上線下、校企深度融合的培養模式,重慶年青一代產業工人技能水平、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截至2021年底,重慶開展補貼性培訓179萬人次﹔推動校企共建市級公共實訓基地10個、技工院校實訓基地135個﹔開展數字技能相關新職業培訓5萬余人,全市數字技能人才達65萬人。

為產業工人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們團隊的競賽項目‘核電焊接過程控制及工裝優化’,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經將焊接成本降低了20%左右。”日前,重慶水泵廠有限責任公司容器車間計劃員劉光榮在交流群中發出了這樣一則信息。“繼續攻堅,爭取擴大‘戰果’。”團隊另外一名成員回應道。

類似的對話還在川渝兩地多個機電企業上演。重慶市機械冶金工會主席胡春曉說,今年5月11日,川渝兩地工會通過競賽為兩地產業工人交流互動、成長成才鋪路。在胡春曉看來,組織勞動和技能競賽無疑為產業工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作為重慶汽車產業的領軍企業,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公司級、省部級、國家級的高技能競賽機制,承辦、參加“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重慶市“巴渝工匠杯”等各類省部級以上賽事45項。

“企業在由‘制造’變為‘智造’的過程中,競賽項目也從傳統領域逐步向電動化、 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領域轉化,各類競賽累計吸引9萬余名產業工人參賽,是公司技能人才發掘、培養的‘孵化器’。”該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袁明學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重慶已探索形成了具有重慶特色的勞動和技能競賽體系,在全國首創“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網上勞動和技能競賽,累計吸引企業3600家、職工410萬人次參與﹔探索開展成渝地區區域性勞動和技能競賽,覆蓋川渝地區近200萬名職工……10名一線產業工人在競賽中斬獲“中華技能大獎”,培育出“全國技術能手”271人。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