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理論文章

《中國工運》: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不斷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2021年6月28日)

魏地春 

2021年07月22日16:02  來源:中國工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譜系”原本是生物學和社會學中常用的一個概念。梳理物種譜系,是為發現生物性狀的規律﹔修續家族譜系,是為追蹤家族淵源歷史。我們探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同樣是為了尋根求本,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精神演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從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不斷前進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拓黨和國家事業的光明未來。

歷史從哪裡開始,精神就從哪裡產生,精神譜系就從哪裡開始構建。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時代背景和歷史任務的要求,孕育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精神體系。要了解研究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就要先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談起。

一、丹青難寫是精神——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

人無精神不立,黨無精神不興,國無精神不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形成的集體意志的外在表現。

毛主席曾講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20世紀50年代的整風運動中,他還指出:“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句話言簡意賅,但背后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1948年秋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開赴遼西,圍殲錦州城內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錦州地區盛產蘋果,當時正是蘋果成熟的季節,戰士們連續作戰,十分疲憊,又飢又渴,但沒有一個戰士拿老百姓的蘋果吃。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后很感動,他說:“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筑在這個自覺性上面。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

鄧小平同志曾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具有五種精神。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我們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從分析實際情況出發,發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大發揚這些精神。如果一個共產黨員沒有這些精神,就絕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江澤民、胡錦濤同志也十分重視精神支柱的重大作用,強調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江澤民同志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胡錦濤同志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培育,特別強調要通過弘揚傳統、加強黨建、轉變作風等來培育彰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特質。總書記對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歷史時期的一些精神形態作出新的論述,如概括了紅船精神、抗戰精神、西遷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內涵﹔還結合新時代要求不斷提煉出新的精神,如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增添了新的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多的是奮斗精神,鮮明提出“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切實把奮斗精神貫徹到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革命老區、召開重要會議、發表重要講話等許多場合,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娓娓道來,反復強調讓紅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在《論中國共產黨歷史》這本書中,偉大精神就像一條紅線貫穿全書。據初步統計,書中收錄的40篇文稿,直接涉及偉大精神的文稿有24篇之多,佔總量的60%。

我們黨歷經百年而依然風華正茂,從建黨時的5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執政70多年、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靠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加奮斗的偉大精神。這些寶貴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強大支撐,所以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對精神的塑造培育、作用發揮無比重視。黨的主要領導人關於精神的重要論述,與治國、理政、管黨的歷史和現實有機相融,是我們學習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研究賡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依據。

二、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根脈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集中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覺悟、意志品質、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風,是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革命風范的集中概括,是一脈相承又動態延展的精神整體,是反映客觀又抽象而成的立體呈現,是時代任務和價值觀念的有機統一。精神譜系貫穿著共同的基本屬性,流淌著豐厚新鮮的源泉活水。

1.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政治屬性: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服務人民是其不變的內核

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具有連貫的思想內核。也就是說,各種精神之間有相通相融的共性,有基礎性的思想內核,有一以貫之的理念內容。這當中,理想信念最為重要。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面對“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主席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時,強調的第一點就是“堅定執著追理想”。同樣,紅船精神的內涵中有“堅定理想”,長征精神的內涵中有“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在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中,我們都首先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堅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理想信念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是黨的精神譜系之“魂”,是黨的偉大精神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優勢。

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斗史。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句話高度凝練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把使命聚焦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之中,把滿腔激情投入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去。中國共產黨事業的出發點在“人民”,落腳點也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精神境界。

2.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實踐屬性: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是其形成發展的動力

黨的精神譜系源自於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創造。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黨史的標志性地點命名的精神,體現了黨百年實踐的劃時代歷程﹔張思德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以人物名字命名的精神,代表著黨在百年實踐中涌現的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的犧牲奉獻﹔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以黨史中重大事件命名的精神,反映著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實踐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每種精神都是從實踐過程中抽象出來的。比如,說到井岡山精神,我們會想到八角樓的燈光和“挑糧小道”等﹔說到長征精神,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大渡河、臘子口和“絕命后衛師”等﹔說到抗美援朝精神,我們忘不了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可以說,紅色熱土育精神,英雄人物見精神,偉大斗爭出精神。

3.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民族屬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底色

毛主席在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一著名論題時,就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質。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這既彰顯了黨在傳統文化上的基本立場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也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指明了方向。比如,“為人民服務”這一宣示,既是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理想的中國化表達,也是對傳統文化天下為公、以天下為己任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從歷史的源頭回望,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和獨特標識,是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不可忽視的精神養分。

4.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時代屬性:與時俱進是其鮮明特質

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不是一開始就固定成型的,它的創新實踐,是一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的“紅船精神”,是后來一系列精神創造的起始點。“紅船精神”中的“首創”“奮斗”“為民”,揭示了為什麼出發的初心和肩負的使命。正是這初心和使命,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建設的邏輯和歷史起點。上世紀40年代,面對革命形勢的發展,毛主席擔心有的黨員干部在勝利面前驕傲起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提出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裡面,包含著對我們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又及時提出要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作風。在今天,我們黨更是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筑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偉大精神動力。可見,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是開放的、不斷豐富的架構體系,本身就是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三、浩蕩精神蓬萊薄——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解析

我們黨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培育、鍛造、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精神形態。當前,權威部門對於精神譜系中究竟有多少種精神形態還沒有定論,有觀點提出已經或正在命名的有30多種,有觀點認為有明確內涵的有45種。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正在做的一個課題,認為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有90多種。

中國共產黨先后走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不同時期,精神演化的過程也依次展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進入新時代。這四個時期的精神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精神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這些由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續培育的各個時期的精神,又包括各種具體的精神形態。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這極其艱難曲折的過程中,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34種精神。正是這些偉大精神,使我們黨與以往的政黨、使我們的軍隊與舊式的軍隊在精氣神上有了根本區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為中國革命取得最后勝利提供了強大動力。下面以紅船精神和長征精神為例。

紅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煉和闡述了“紅船精神”的內涵,即: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剛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作為歷史的見証,紅船定格在1921年的時空裡﹔作為不滅的精神,紅船在每一個時代與共產黨人重新相逢。一個世紀以來,這艘紅船從南湖出發,沿著井岡峰頂、遵義城頭、延安寶塔……一路前行,最終把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串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潮行舟圖。

長征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將其概括為: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934年10月,8萬多名中央紅軍戰士從江西於都出發,踏上長征之路,至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僅剩下7000余人。二萬五千裡長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永遠地倒下。長征路上最壯烈的一場激戰是湘江戰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通過國民黨精心構筑的第四道防線時被死死壓在寬30公裡、長80公裡的錐形地帶,頭上是狂轟濫炸的飛機,身后是潮水般涌來的中央軍,前方是設防堵截的桂軍和湘軍。紅軍唯一的出路是殺開一條血路,向西挺進。經過苦戰,雖然黨中央和紅軍主力涉險過江,但8.6萬人的長征大軍銳減至3萬余人……激戰過后,湘江水由清變紅,當地百姓“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面對的主要歷史任務轉變為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那是個意氣風發、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17種精神,為黨帶領人民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和國防體系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下面具體談談抗美援朝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內涵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直到今天,可能仍然有很多人無法理解:1950年的中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為什麼敢於在朝鮮戰場與一個超級大國掰手腕?毛主席曾用經典的“鋼”和“氣”來分析朝鮮戰場上中美雙方的特點:“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這是對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辯証關系的深刻判斷。正是精神力量,彌補了中國物質力量的不足。在這樣一場極不對等的戰爭裡,志願軍迸發出的勇氣、智慧和英雄主義,擊破了敵人的海空優勢,粉碎了“大炮主義”“飛機迷信”,酣暢淋漓地打敗了一百年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內涵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情況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創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在5月28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連用三個感嘆句:“實踐証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近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進入太空,中國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兩彈一星”精神永不過時。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一時期,培育形成了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16種精神。這些偉大精神繼承和發揚了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精神的內核,並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偉大征程中創造奇跡和輝煌的強大精神支撐。下面說一下特區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

特區精神

特區精神的內涵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習仲勛同志和創辦特區的故事。

1978年4月,年已65歲的習仲勛,恢復組織生活后即被中央派往廣東省主持省委、省政府工作,一直工作至1980年11月調回北京。習仲勛主政廣東兩年零八個月,這期間,他建言中央並主持創建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貢獻卓著,影響深遠。

習仲勛到廣東時,滿目“文革”瘡痍。粵港兩地百姓貧富差別懸殊,青壯年偷渡逃港謀生比較普遍。緊鄰香港30萬人口的寶安縣(深圳市前身)是“重災區”,達12萬人次偷越境。習仲勛調研外逃香港問題,深有感觸地說:“廣東這麼好的條件,再搞不上去,作為一個黨員干部心不安啊”。他向中央提出發展經濟對策——在深圳、珠海建“貿易合作區”。1979年春中央工作會議,習仲勛再次倡言中央“放權”,希望中央允許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屬於重要僑鄉的汕頭,各劃出一塊地方,單獨進行管理,初步定名為“貿易合作區”。

鄧小平非常贊同這一設想。對“貿易合作區”的名稱,鄧小平說:“還是叫特區好,將來台灣回來,香港回來,也是特區,過去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就是了,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對創辦特區,也有的同志有不同意見,認為:陝甘寧是政治特區,不是經濟特區。此話傳到廣東,習仲勛等省委領導同志反應很快,說:對了,就叫“經濟特區”!后來經鄧小平拍板,同意叫“經濟特區”,並強調是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這就是“經濟特區”的由來。

198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全國人大決定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從蛇口“開山炮”的歷史巨響,到敲響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從推動勞動用工改革,到創建証券交易所﹔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時代呼聲……一代代特區建設者發揚的特區精神,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闖出了一條新路。如今,中國的自貿區已覆蓋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的廣大區域,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成為助推雙循環中各類要素快速集散和流通的“加速器”。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

抗震救災精神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精神被概括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13年前的“5·12”大地震,大家應該都記憶猶新。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多省份受災嚴重,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余人受傷,巨大的自然災害帶給了全國人民巨大的悲痛。大家不會忘記,可樂男孩、敬禮娃娃、吊瓶男孩、英雄校長……災區群眾奮起自救的勇氣和樂觀堅強的態度,打動了無數人。大家不會忘記,在各方支援下,災區群眾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一座座希望之城在廢墟上重生,創造了“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奇跡。

2008年以后,我們又經歷了多次自然災害,從2013年“4·20”蘆山地震,到2014年“8·3”魯甸地震,再到2017年“8·8”九寨溝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同樣的不畏艱險、同樣的百折不撓,我們排除萬難重建家園,展現出生生不息的民族偉力。大地震可以震動山河,卻不能震垮英雄的中國人民,不能撼動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決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今天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特別是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突如其來,外部環境風高浪急,經濟發展備受沖擊,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奪取了一個個勝利。我們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重大戰略成果,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在偉大的筑夢實踐中,鑄就了偉大斗爭精神、釘釘子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凝聚了強大精神力量。下面重點說說脫貧攻堅精神和抗疫精神,這些事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

脫貧攻堅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被概括為:“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准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黨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8年持續奮斗,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我們取得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國的脫貧攻堅實踐,讓很多西方學者贊不絕口。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說:“中國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兌現在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承諾最能代表真實的中國,最令人震撼。”庫恩坦言,“我原認為自己非常了解中國,直到我來到貧困地區,特別是偏遠山村實地考察后,才體會到扶貧需要的是什麼。”“理解了中國的扶貧工作,就理解了中國在黨領導下的治理體系是如何運行的。”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中,無數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脫貧攻堅精神,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獻身教育扶貧、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張桂梅,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黃大發,回鄉奉獻、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黃文秀,扎根脫貧一線、鞠躬盡瘁的黃詩燕……還有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我們全總的很多同志也都有扶貧的經歷,都是脫貧攻堅精神的創造者、弘揚者。

抗疫精神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科學概括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從10天建立火神山醫院到3個月內火速控制疫情,再到中國疫苗接種突破12億劑。抗疫斗爭,讓我們見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也見証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當前,國內絕大部分地區保持了較長時間的本土病例零新增記錄,各地新冠疫苗接種工作穩步推進。同時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國內部分地區零星病例不時出現,抗擊疫情還遠遠沒有結束。在我們為前途命運奮斗的路上,困難和風險也依然眾多。我們要擦亮精神底色,激揚精神力量,以不棄微末、久久為功的姿態接續奮斗,把精神的力量轉化為攻堅克難的澎湃動能!

四、當於行處用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鑄就

“不要人夸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黨的十九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以詩言志,彰顯了大國大黨的自信,表達的是從容清醒的定力,傳遞的是埋頭苦干的意志。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要不斷汲取和挖掘蘊藏在黨史中豐富的政治營養和精神瑰寶,真正達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目的,當好時代“答卷人”,時時刻刻見精神、做表率,為光大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做出積極貢獻。

1.在明理增信中努力光大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學黨史、學什麼、怎麼學的重大問題,使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領悟精神、叩問初心,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力量,更好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要進一步堅定信仰。學習黨史,能深刻感受到優秀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感受到“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情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用心體會什麼是初心,什麼是信念,始終做到信仰堅定、信念過硬。

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學史明理。理是什麼?是道理,是真理。明理,說到底就是要強化理論武裝。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以理悟道,追求真理,是黨史學習的必然要求。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一項項偉大斗爭,一樁樁巨大成就,其背后無不隱藏著深刻的道理邏輯,呈現著強大的智慧力量。要從黨史中汲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站穩政治立場,錘煉政治覺悟,提高政治素養,始終保持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政治品格。

2.在崇德為民中努力光大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對學史崇德提出明確要求,指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崇德,就是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涵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一要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三要崇尚嚴於律己的私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史崇德的明確要求,為我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指明了方向。

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背著金條乞討數年,歷經千辛萬苦尋找黨組織繼續干革命,不動用分毫黨的經費。解放戰爭時期,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住種種酷刑折磨,不折不撓,寧死不屈,永不叛黨。這些黨史中的感人故事體現的就是對黨忠誠的大德,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

我們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縱觀我們黨的歷史,我們黨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嚴於律己是修身之本。古人說,“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說的是慎獨慎微。共產黨人的嚴於律己不僅是自律,更是一種覺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長征中,寧可自己凍死也沒有先穿暖和一點的“軍需處長”的故事,指出“覺悟看似無形,關鍵時就會顯現出強大力量”。這些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風范,優秀干部的模范事跡,都是我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正能量的營養劑。要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撣除心靈灰塵的掃帚,清清白白做人、干干淨淨做事。

3.在奮斗力行中努力光大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革命年代靠奮斗。和平建設年代,也要靠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奮斗也是力行。力行,顧名思義是盡力用力去實踐。事業的成功,憑的是組織力、動員力、執行力,也靠耐力、定力,靠釘釘子精神,靠一股“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黨的歷史上,經歷了多少挫折磨難,在革命的低谷,有的人信念堅固一些,韌性足一點,咬牙堅持下來就是勝利﹔有的人韌勁沒那麼足,就掉隊了。

為什麼我們讀黨史,經常能夠讀的熱血沸騰,這就是精神信仰的力量、奮斗實干的力量。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隻有具備昂揚的斗志、力行的韌勁,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擔當姿態和充沛頑強的斗爭精神奮勇搏擊、披荊斬棘,才能跨越新長征路上的“雪山”“草地”,才能攻克新征程上的“婁山關”“臘子口”,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弘揚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賡續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該認真思考、躬身力行。再過兩天就是我們黨的百年華誕,我們要按照黨中央要求和全總黨組的部署,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黨史學習教育引向深入,為推動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此文系2021年6月28日魏地春同志在全總機關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上的講稿)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