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姝
2023年02月17日10:45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我國電梯保有量不斷增長,但維保人員卻面臨較大缺口。記者採訪發現,行業流動性大、老師傅稀缺是電梯維保行業用工面臨的困境,高強度、低回報導致維保人員流失,願意從事該行業的人越來越少。對此,國家相關部門正出台政策規范市場﹔專家建議提升對一線電梯維保人員的待遇和保障。
近日,北京一超市電動扶梯發生驚險一幕,一名顧客掉進電梯內部,下半身被卡住不能動彈,消防救援人員聯合電梯維修人員,經過破拆部分電梯部件成功將顧客救出。
作為居民“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的交通工具,電梯的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電梯保有量不斷增長,2021年全國電梯保有量達879.98萬台。與此同時,維系電梯安全運轉的維保人員卻面臨幾十萬人的缺口。電梯維保從業者為何一直缺人?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不分晝夜,24小時待命
2月16日上午9時,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一棟辦公樓的電梯間內,80后電梯維保員汪小扁和他的90后搭檔金華與往常一樣正在進行日常保養工作。電梯機房的主機櫃和操控板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線路、開關以及各種指示燈。
“電梯是機電一體的特種設備,每台電梯有上萬個零部件,維保人員要掌握一定的電氣知識,還得認真仔細,哪怕掉落一個小石子都可能會導致電梯出現故障。”汪小扁打開工具箱,扳手、老虎鉗、萬用表、卷尺等塞得滿滿當當,光螺絲刀就有6把不同的尺寸。
一一檢查過機房的曳引機鋼絲繩張力、各個軸承是否有異響、限速器等設備,倆人又將電梯降到合適位置,用機械鎖打開電梯門進入狹窄幽暗的井道和底坑工作。維保工作不僅是技術活,還要進行掃灰、爬高等體力勞動。從業5年來,每天爬三四十層樓對汪小扁來說是家常便飯,有設在樓頂的電梯機房,還需要通過爬垂直的天井才能到達,“感覺腿都在發抖”。
按照相關規定,像這樣的日常保養每15日要進行一次。通常來說,日常保養和急修值班各有班次分工。然而,由於人手不足,汪小扁和金華也要負責所在區域的急修任務。
“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節假日,急修人員都24小時待命,半夜爬起來接任務是常有的事。”金華說,接到電梯發生困人等故障的報告后,維保人員應在30分鐘內到達現場實施救助。為了防止堵車耽擱時間,他一般都是騎電動自行車穿梭於單身宿舍和維保現場。
“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年紀大了就不適合在一線維保了,隻能做技術支持。公司也在不斷招新,但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干這行,臟苦累,還沒有休息,有的干一兩個月就走了。”汪小扁說。
高風險低回報,人員在流失
“電梯工這個職業一直都是缺人狀態。”一位廣東的電梯從業者表示,這行人員流失的多半是有經驗的老師傅,在一些維保公司,好多新人半路出道就要被安排再帶新人。
記者在招聘網站上搜索電梯維保人員職位發現,全國不少地區均有招聘。有些還打出急招、招學徒的字樣。記者撥打其中一家維保公司電話咨詢,對方表示:“沒有証(《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証》)也不要緊,我們負責培訓。”
電梯維保行業為何總在招人?
江蘇常州人王文已從業近20年,如今,退居二線的他在四川成都一家電梯制造企業的維保團隊從事技術管理。他認為,很多人不願意干主要是因為薪資待遇和勞累程度不成正比。“除了一線城市,各地工資待遇差不多,普遍在五六千元左右,也有少數技術支持或管理人員月薪過萬元,維保是電梯行業裡工資最低的工種。”王文說。
汪小扁所在的維保站點站長胡程鵬透露,基層維保人員待遇上不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利潤太薄,近年來電梯維保市場持續惡意競爭,一些維保企業通過壓低維保費用來搶佔市場。
“一台十層的廂式電梯正常的月維保費用是600元,但一些維修公司可以將價格壓到150元左右,有的物業公司為了省錢就會選擇報價低的維保公司。”胡程鵬表示,按常規來算,每名工人月均維保電梯大概在30台,而打價格戰的公司月均維保超70台,難以保障維保質量,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多位受訪從業者表示,維保工作不僅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還要面臨用戶的投訴、不理解。盡管已經盡最快速度處理故障,用戶還是會覺得太慢,常常抱怨電梯為什麼總壞。“干這行得脾氣好,有耐心。”王文說。
規范市場,提升維保人員待遇
“有很多年輕人理解不了這個行業,這一行還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從安徽安慶老家來到合肥的汪小扁還想繼續在電梯維保行業深耕,在他看來,這是一門技術工種,是手藝活兒。與此同時,他也希望行業亂象能得到整治,市場更加規范,維保人員的待遇得到提升。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去年印發的《電梯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方案》提出,要引導電梯維保行業健康發展,形成優質優價的維保市場,促進電梯維保質量水平提升。2022年11月,深圳發布新規,電梯維保單位發生現場維保數量一人超過30台/月或按需維保數量一人超過60台/月的,所在轄區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啟動專項監督檢查。2022年12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還就鼓勵推廣應用“保險+服務”“電梯養老保險”等電梯安全保險模式等公開征求意見。
此外,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頒布“按需維保”相關條例以來,多地推進改革試點,採取“物聯網+維保”等新模式。例如,上海通過遠程傳感裝置,將電梯維保從原本每15天一次的例行維保,轉變為“全天候監測+針對性維保”,提高維保效率,減輕維保人員工作強度。成都將電梯維保人員納入成都市電梯困人應急服務平台之中,建立電梯維保人員信息庫名單,不僅可以增強電梯維保人員的身份認同感,也可以督促從業人員自我約束,形成能力証明,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與工會研究院研究員曹榮建議,一方面,要提升一線電梯維保人員工資待遇和加強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應探索電梯維護人員的晉升方式,建立適合該行業的技能培訓體系,通過技能等級的提升,有效增強維保人員在勞動力市場的議價能力。此外,對於一線電梯維保人員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企業和相關部門要對這一群體,尤其是年輕的一線人員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