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當工人的前景

張嬙

2023年02月22日11:03  來源:《工人日報》

山東港口日照港擁有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在山東港口第四屆職業技能大賽上,流體裝卸工正在進行實操比賽。

田振東給青年員工講解火車摘鉤機器人的動作原理。這項創新解決了人機交叉會產生的諸多問題。

青島港干散貨碼頭自動化改造后,門機司機隻需在控制室就能完成相關工作。

孫日新覺得當工人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是2008年她剛考入青島技師學校時。校方從青島港請了一位全國勞模來給新生開講座。勞模講述的自己從一名裝卸工一路成長為技能大師的經歷,讓時年19歲的孫日新記憶深刻。

如今,34歲的孫日新已是青島港大港分公司流機大隊設備主管。15年間,關於“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工人”的討論在社會上一直持續著。2017年,《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印發,上述問題有了答案:現在的中國需要一支 “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

2019年,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落地,新成立的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港口)擁有青島港、日照港、煙台港、渤海灣港四大港口和12個板塊集團,總計6萬名職工中,一線產業工人佔比57.6%。

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是這個龐大的集團誕生后即面對的重要課題。

18年后再晉升

從2001年到2019年,唐衛在高級技師的位置上停留了18年。

1991年,唐衛通過社會招聘成為青島港的一名機械裝卸司機。因為好學肯干,他進步很快。花了10年時間,隻有高中學歷的唐衛走完了從初級工到高級技師的路。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這意味著他的職業等級“封頂”了。

那時候,唐衛才31歲。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唐衛的困境在一線技能人才群體中廣泛存在。由於晉升通道單一、職業等級天花板低,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技能人才都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產改”前,為鼓勵一線工人成長,青島港採取了諸如競賽獎勵、選拔符合條件的工人轉入管理崗位等舉措。但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技能崗位吸引力不足,部分技能人才安於現狀、作用發揮不夠的問題。

打造產業工人隊伍,暢通職業發展道路是關鍵。一體化改革后,山東港口將構建覆蓋全崗位、全專業的職工發展規劃這項工作提上了議程。經過一段時間調研和多次討論、修改后,《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實施細則(試行)》出台。

《細則》為集團員工確立了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操作技能三個職業發展通道,每個通道設置6個業務職級,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挂鉤,員工還可以跨通道晉升。

為使《細則》更具操作性,山東港口支持直屬單位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變通。比如煙台港制定了“薪酬+榮譽”雙疊加雙激勵機制﹔青島港職工中技術工人佔比較大,該港口就在原有三個通道之外增加了專門針對這一群體的“技術工人”通道,並根據各通道對應職工數量,設定了同一職級各序列的人員比例。

2019年,根據青島港試行方案,唐衛晉升技術工人序列三級職級。2022年,對應山東港口下發的政策,他最終被聘任為操作技能序列第四職級一級技師,工資待遇和山東港口高級主管相當。與做高級技師時相比,唐衛每月收入多了2000余元。

漲工資還不是讓“老碼頭”唐衛最高興的事。按現有制度,未來他還可以爭取晉升第三、第二乃至第一職級。“‘天花板’高了,工作的動力也更大了。”唐衛說。

年輕的孫日新“踩點”趕上了好時候。2018年,她被評為高級技師,沒多久就在新的職業發展框架中又向前一步,獲得操作技能序列五級職級。

過去近3年,山東港口共有1400多位職工通過新的發展通道獲得晉升,其中專業技術序列和操作技能序列佔比分別為36%、40%。在日照港二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劉乃峰用“奔走相告”來形容《細則》出台時身邊同事的反應。

在他看來,職業通道的建立相當於給員工繪制了明晰的發展前景,“既然當工人能獲得與其他崗位同樣的待遇,願意留在一線的人自然會增多”。

通往成長的路

從技師學校畢業后,學電氣自動化的孫日新進入青島港當了一名機械維修工。維修工每天要穿梭在龐大的機械車中與滿是油污的扳手、螺絲打交道,通常不是女孩子願意干的活兒。

孫日新的不少同學選擇了坐辦公室的工作。畢業不久后的一次聚會上,看著女同學做著精致的指甲穿著漂亮的裙子,她不可避免地生出了羨慕之情。

但孫日新一直記得2008年的那次講座。那位勞模名叫許振超,是在全國港口行業中都赫赫有名的人物。到了青島港,孫日新聽到了更多許振超的“傳奇”事跡,比如他在僅有初中文憑又沒有可借鑒經驗和旁人指導的情況下攻克橋吊控制系統技術難點的事就被人一次次說起過。

在專業領域不斷成長,是職業賦予人最重要的價值之一。相比於許振超這樣的前輩,孫日新入行時,成長之路好走了許多。

從進入港口起,孫日新就有自己的師父。師父交給她的第一個任務,是研究機械設備的線路。那時候,她白天觀摩師父維修,晚上把新了解到的線路畫在紙上,注明功能。

花了一個月時間,孫日新在一張長1.2米寬1米的白紙上完整、准確地畫下了一部機械設備的線路圖,總共有400多條。當時她並不知道師父的用意,直到后來獨立上崗了,她才明白這是在訓練自己的基本功。

現在,對公司裡每一台機械車,孫日新腦子裡都有一幅線路圖。當車輛出現故障,她能很快“調出”圖像指出相關線路的位置並拿出維修方案。

2019年,孫日新也開始帶徒弟了。畫線路圖,是她的每個徒弟都要過的一關。

中國制造業要轉型升級,想方設法提升產業工人整體技術水平是基礎。在山東港口,情況也是如此。

2022年7月,山東港口第四屆職業技能大賽現場。除了參加比賽,青島港輪駁公司 “亞洲二號”輪的駕駛員史蕾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觀摩來自不同港口選手的駕駛技法上。

按照大賽流程,史蕾此前經過了“亞洲二號”輪、輪駁公司、青島港三層選拔。在前期訓練和比賽中,他覺得自己無論是理論基礎、實操技能還是心理素質都有了明顯提升。

然而到了集團層面的競賽現場,這個26歲的小伙子依然明顯感受到自己和“老把式”之間的差距。“無論是對拖輪的熟悉程度,還是對航行過程中可能出現情況的判斷、應對能力,他們都比我出色。”史蕾大方地說,“在這裡,學到東西比拿到名次重要。”

也是在去年,專科畢業的史蕾通過青島市總工會的“求學圓夢行動”開始在大連海事學院學習本科課程,白天上班,晚上上網課。他說身邊不少船員都報了名,“能提升學歷又能學到實用知識,一舉兩得”。

舉辦技能競賽和支持員工求學,是山東港口提升產業工人技能水平的諸多舉措中的兩項。“產改”后,山東港口制定了《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發揮職教集團所屬院校、“山東港口工匠學院”以及各類技能大師站(室)、技能實訓基地等資源優勢,讓盡可能多的職工接受培訓。

此外,包括許振超、皮進軍、郭磊等多年來從山東港口走出的技能大師繼續發揮著楷模引領作用。通過“振超工匠班”“連鋼創新班”等培訓項目,山東港口培養了一批具有技術攻堅和創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來自一線的創新

日照港東區煤炭碼頭,是日照港的發源地。這個有著37年歷史的老碼頭如今依然繁忙,52歲的田振東對它情有獨鐘。

田振東1989年參加工作時,每天都有大量從海上來的煤炭集中在碼頭,經過一道道裝卸工序后再運發到全國各地。

那時候,但凡是碼頭上的工人,上一天班后都免不了身上沾滿煤灰、嘴裡吃到煤渣。田振東是大型港機裝卸設備電氣維修工,機器出現故障,他和同事就要穿著厚重的帆布連體服到現場排查檢修。夏天時,每次檢修,田振東都感覺自己是用煤炭粉洗了個澡。

“年輕職工已經很難想象當時艱苦的工作場景。”田振東說,隨著日照港新碼頭建設推進,智能化數控操作程序取代了不少人工作業流程,“白著出去黑著回來”的情景很少再出現了。而在技術、設備改造創新過程中,一線產業工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到日照港工作時起,田振東就喜歡琢磨小革新、小改造。后來在公司的支持下,他先是進入“課題攻關小組”,參與解決工作現場問題,接著又組建了“技師工作站”。到2013年,以田振東的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了。目前,這個工作室中的一線職工佔據了絕對多數:39名成員中,有33名是技能人才。

2017年,“產改”開始,同年日照港啟動大宗干散貨智慧綠色示范港口建設項目。田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全程參與了新港口建設。去年底,示范港口項目(一期)工藝流程及無人化改造重載調試基本完成,50余台裝卸設備和50余公裡皮帶流程基本實現無人化作業。

也是在這一年,田振東的工作室完成了“翻車機自動摘鉤關鍵技術及應用”課題攻關,用機器人摘鉤代替傳統翻車機作業過程中的人工摘鉤,解決了人機交叉風險高、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惡劣、摘鉤效率穩定性差等一系列問題。

“產業工人參與創新的最直接收益,就是讓他們可以更體面、安全地工作。”田振東的父親是港口的老工人,作為“港二代”,他對一線有著深厚的感情。

帶來舒適工作環境的同時,職工創新也在企業降本增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煙台港,成立於2013年的於新國創新工作室一直致力於干散貨碼頭智能化技術攻關工作。“產改”推進后,煙台港出台了一系列舉措激勵職工創新創效,其中就包括加大對具有品牌效應的創新工作室在人力、資金上的投入。2021年,在山東港口的推薦下,於新國創新工作室獲批參與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智慧港口科技示范工程,獲得378萬元資金用於進一步技術攻關。

“產改”的對象是工人隊伍,工人地位、素質的提升則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019年,由於新國創新工作室自主研發的干散貨碼頭智能化操作系統全面應用,綜合接卸效率提高21.9%,散貨裝船綜合效率提高22.6%,火車平均在港停時壓縮20.8%,每年可為企業節約人工、運營成本4000余萬元。

青島港全自動碼頭建設時,大量創新都出自技能人員之手。煙台港建立原油管道立體化保護系統時,參與項目人員中有60%是一線職工。

據統計,三年間,山東港口涌現出“五小”創新成果7306項,12項成果在山東省職工創新創效競賽省級決賽中獲得佳績,取得技術改造、管理和信息化升級等創新成果400余項,發明專利99項。

一視同仁

20世紀90年代,我國港口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大量農民工進入碼頭謀生,山東莒南人徐傳江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19歲的徐傳江到日照港當起了裝卸工。在徐傳江的記憶中,那時候企業的正式職工和勞務工間區別很明顯,“干同樣的工作,我們的收入隻有正式職工的一半,也沒有同等的福利、補貼。”徐傳江說,“就連工裝的顏色都不一樣”。

身份的區別沒有影響徐傳江對工作的態度。在碼頭上,看到裝白糖的貨袋常常破損導致白糖漏出,他就在工裝裡備上針線,先縫補,再裝卸。裝卸工干活時,身上不是灰就是土,遇到包裝精致的貨物,徐傳江會專門換一套干淨的衣服再去搬運。時間長了,不少貨商都點名要他裝卸貨物。

后來,徐傳江當了裝卸班班長,又陸續獲得了日照市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等榮譽。可受限於當時的企業制度,他始終是沒有正式“身份”的勞務人員。

徐傳江的經歷很具有代表性。山東港口成立后的統計數據顯示,集團6萬名職工中,勞務工有兩萬人。與徐傳江剛進日照港時相比,近十年來港口農民工的待遇已大幅提升,但由於合同簽訂主體不同、用工管理體系不同,勞務人員歸屬感不強,部分工種人員流動率高的問題一直存在。

“目前,集團內勞務工的平均年齡大約41歲,從節省成本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讓時間自然‘代謝’這一群體。”山東港口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說,“但是,在各大港口的建設中,農民工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理應被‘產改’所關注。”

2021年,山東港口制定了選拔部分優秀務工人員轉為集團正式員工專項方案,綜合勞務工入港工作時間、工作表現、技能等級等條件,在集團內進行公開考選。

徐傳江是第一批“轉正”的勞務工。后來在多個場合提起這件事,他總是會重復兩句話:“做夢都沒想到能成為國企的員工。我結婚時都沒這麼高興過。”

“一視同仁”的政策惠及的不只是少部分最優秀的農民工。“產改”推進后,山東港口的勞務人員與正式員工全部執行統一的工資、績效標准,享有均等的職業晉升和技能提升機會。過去三年,通過培訓、參賽,煙台港礦石公司裝載車司機逄曉濤就由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比武冠軍,並成為集團正式員工。

截至目前,山東港口已有上千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正式工,有400余名勞務工進入過集團職業技能大賽決賽,30余名農民工參加“求學圓夢行動”提升學歷。

徐傳江“轉正”了,曾經橫亙在不同身份職工間的鴻溝也正在縮小。碼頭上,勞務工與正式員工統一了工裝,每個班組都有候工區,裡面配有更衣間、活動室和創新工作室。為了減少工人路途往返,集團還改善流程,直接把午飯配送到碼頭。“大家開玩笑說上班就像走親戚,接待標准很高。”徐傳江說。

看得到的未來

2020年,專科畢業的王憲彬進入青島港大港分公司,成為孫日新班組裡的一員。和孫日新當初受許振超鼓舞一樣,港口裡良好的工作氛圍、前輩們靠自己努力拼下的成績與待遇,讓這個出生於1999年的青年很受震動。

“工人重新擁有了老大哥地位”是“產改”推進后越來越多山東港口職工的感受。“過去,工作怎麼干,大多是管理人員說了算。”田振東說,自從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學了技術、有了創新思維,再面對技術難關和課題時,“研究生請教老師傅”已是常態。至於田振東自己,已經多次擔任集團技能大賽仲裁組成員。“仲裁組就是裁判的裁判。”田振東特意做了解釋。

在青島港,唐衛和身邊的同事發現一線工人“露臉”的時候越來越多,機關大樓、港口車間都挂著勞模工匠的照片,技能人才應邀授課與宣講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依靠產業工人,造福產業工人。這是山東港口“產改”的根本目標。產業工人的成長轉化為企業效益的提升,效益提升又讓職工有了更多獲得感。

三年時間,山東港口吞吐量連跨四個億噸台階,突破16億噸,集裝箱量突破3700萬標箱,增幅連年超過全國沿海港口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山東港口實現了整體人均工資增長10%以上。

如今,田振東的女兒通過招聘進入青島港工作,這個家庭也由“港二代”升級為“港三代”。2021年,徐傳江的兒子從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考入日照港做維修技工,成了父親的同事。“他說,從我的經歷裡看到了當工人的前景。”徐傳江表示。

同樣的前景也在王憲彬的心中逐漸清晰。入職近兩年,他總是早來晚走,一門心思跟著孫日新學技術,已經在集團的技能競賽中嶄露頭角。孫日新說,有一次她問起王憲彬的目標,他的回答很明確:“做一名優秀的維修大拿。”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責編:皮博、黃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