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代表委員建言多方發力促就業——

穩就業、強信心,有哪些好招?

裴龍翔 陳曉燕

2023年03月07日13:38  來源:《工人日報》

“現在的貨運量較數月前有了大幅提升,運輸作為暢通經濟的血脈,可以直觀感受到經濟的強勁復蘇。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注重呵護企業的信心。”身處企業經營和行業管理前沿的甘肅省物流行業協會會長、蘭州隴海綠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岳建武委員坦言,要著力破解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痛點,“企業穩,才能為全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各類就業崗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就業,強調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如何穩就業、強信心、暖民心的話題引發了多位代表委員熱議。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在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仍需不斷做細做實各項舉措,實現加速發展、高質量就業。

做大就業“蓄水池”

穩就業,先要穩崗位﹔穩崗位,必先穩企業。發揮企業這一穩就業主體的作用,是跑好穩就業這場“馬拉鬆”的發力點。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委員以一組直觀的數據來說明經濟恢復之快:“去年11月,全民航日均航班量3000班,今年春運期間,高峰日航班量突破了1.4萬班。在文旅部試點恢復中國團隊出境游的利好政策下,游客消費需求火熱,我們對今年的經濟總體企穩回升充滿信心。”

在各地大力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的背景下,仍有企業對幫扶政策“喊渴”。

對此,岳建武委員將呼聲帶到了會場,“要提升政策透明度、解決融資難且成本高、稅負高的瓶頸問題。”他表示,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當前要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花更大力氣保障實體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相對穩定,隻有這樣才能穩企業。

禹洲集團創始人林龍安委員在提案中建議,要以政策改善中小民營企業營商環境,鼓勵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利用財稅政策幫助民營企業發展,從而做大就業“蓄水池”。

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同樣是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信心的重要舉措。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伙人呂紅兵委員今年帶來了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的提案,提出更全面充分地落實相關司法政策,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幫企業化解“招工難、留人難”

記者採訪中,多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指出當下面臨著招工難和留人難問題。有委員舉例餐飲行業予以說明,中國烹飪協會數據顯示,受訪餐飲企業中50%的企業表示在2023年春節期間人手緊張,36%的餐飲企業表示人手極度短缺。

北京前門都一處餐飲有限公司副經理、“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吳華俠代表注意到,許多企業正在經歷缺人帶來的困擾,大部分人員流失都是因為基礎的生活條件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員工的住宿問題,小微企業比大企業對房租上漲更為敏感,招工難導致經營、發展等多方面受到制約。

相似的困境在制造業企業中同樣存在,重慶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噴粉班班長盧躍富委員談起了身邊的情況,“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1個屬於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以我所在的企業為例,招不到人的情況已經存在很長時間,技術工人和普工都存在缺口。”

當前經濟復蘇生產加速,企業缺技術工人的情況更加突出。“我建議將產業發展規劃與人才技能規劃相結合,培養新型產業工人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同時面向產業工人建立多元化激勵機制,增強一線工人的主動性,鼓勵他們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以此留人留心。”盧躍富委員表示。

“企業要留住人才,配套政策要跟上。”岳建武委員建議建立小微企業人才培養、駐留和引進的長效機制,以事業激勵、發展激勵、薪資激勵、感情激勵等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網絡專項調查發現,當前青年群體就業中緩就業、難就業現象凸顯,近30%的青年職工認為其技崗匹配度在5分及以下,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技能和素質要求。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楊宇棟委員在提案中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將就業能力培育納入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明確的大學生素質模型、能力標准、評價方法和反饋機制,及時跟蹤評價大學生就業能力狀況,適時調整教學方向和教學方法,為提升青年就業匹配度把好前置關口。同時,建立全程化精准化的就業指導體系以及分眾化、多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此外,設立青年終身教育培訓基金,支持服務機構為35歲以下青年失業者、待業者提供就業培訓,讓新時代青年有業可成、有夢可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高校畢業生不會自動填補企業一線崗位,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又越來越高,最終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長期並存的現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委員分析說,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需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數字經濟,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對傳統低端制造業提質升級,提供更多符合勞動者需求的高質量就業崗位。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委員認為,一方面要提高就業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改變就業預期。他鼓勵大學生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不要覺得社會變化快就求穩,正因為社會變化快,大學生的機會才多。”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