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無論在哪個崗位,他總想做得更好一點——

老工人劉寧的故事

蔣菡

2023年03月27日15:01  來源:《工人日報》

劉寧在北京大興機場線磁草變電所檢查全貫通式同相牽引供電系統的電纜是否安裝牢固。楊瓚 攝

3月3日9時,北京房山,大興機場磁草變電所全貫通式同相供電科研項目機房,穿著黃色反光背心的劉寧正在這裡查看項目進展。

這是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劉寧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劉寧普通的一天。他黝黑的臉上帶著“溝壑”和笑容,敦實又朴實。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劉寧的職業生涯也接近尾聲,3個月后他就要退休了。

普普通通的他,似乎又與眾不同。同事說他是“機動人員”,哪個項目現場遇到難題,首先會想到找他﹔領導說他是“寶藏員工”,多年來他的一項項發明創新為公司提質增效作出的貢獻不小。

老工人劉寧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普通工人的故事。

“想讓工人干得更輕鬆一點”

“這是我做的。”在2號輸入變壓器室,劉寧指著電纜支架對記者說,神情有點驕傲。

起初這個支架是鋁型材做的,可以防止渦流,但承重較差,電纜一放上去,架子就變形了。

項目部找來劉寧商量對策。劉寧提出,把主材改成槽鋼,放電纜的橫擔還用鋁型材,這樣既解決了承重問題,又可以防止渦流。

在改造過程中,他發現斜放的電纜壓在水平橫擔上,表面有壓痕,想到通電后電纜發熱變軟,更容易劃傷,他主動革新,把固定橫擔改成了旋轉橫擔。

類似的小改造,劉寧已記不清做過多少。“創新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現場哪兒有問題就去解決。”他說。

有些問題是項目推進的攔路虎,必須拿下。有些問題別人沒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也沒採取行動,而劉寧仔細觀察了,用心琢磨了,然后動手去做了。

讓劉寧最有成就感的是2011年獲得發明專利的軌前測量儀,它也是“最給單位省工期省錢的”。原本軌道鋪好后才能測量,而劉寧發明的儀器在鋪軌前就能測量,大大節省了工期。此前每測量1公裡,專業隊伍用水准儀要一兩萬元,而劉寧的發明隻要幾千元。

看到工人放電纜很累,電纜還容易磕傷,劉寧發明了區間電纜敷設輔助裝置。

看到工人布線時站起來太高,蹲著太低,隻能半蹲,劉寧發明了無線遙控布線機。

……

“我想讓工人干得更輕鬆一點,更高效一點。”劉寧說。

就這樣一點一點,他走到了職業生涯的“收尾階段”。

“不斷創新的動力來自哪裡?”記者問。

“要給自己一個理由,告訴自己前面還有更好的,才能一直往前走。”

“更好的東西是什麼?”

“是理想啊!”他脫口而出,然后哈哈笑了。

當一個站在60歲門檻上的老工人說出“理想”這個詞,他臉上的每一道“溝壑”都在發光。

“要做就把這事做成”

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無論在哪個崗位,劉寧總想努力做得“更好一點”。

1980年,17歲的他高中還沒畢業,就頂替退休的父親,成為原鐵道部電氣化局二處建筑隊的一員。

他的第一個崗位是瓦工。師傅給他的評價是“天生悟”,干活會動腦子。他每天下班總會留到最后,“看看別人做的跟我做的有什麼不同,比較一下怎麼做更好”。

1983年,單位舉辦了一場砌磚比賽,砌一根2米高、8個面的柱子,誤差不超過3毫米。劉寧砌的8個面都是零誤差,在120名參賽者中拿了第一。賽后,他一下子從二級工升為三級工,要知道,他的父親50歲退休時也才五級工。

1989年,他進入二處的另一個下屬單位襄樊機械廠,被分在了鍍鋅分廠。在這裡,他學會了機加工、編制工序和CAD制圖,還擁有了一項至今依然倍感驕傲的發明——一台去除余鋅的離心機。

“以前都是人工去敲掉零件上多余的鋅,但鋅很燙,還有毒性,我就想用離心機來除。”他說。前后花了五六年時間,反復調試,終於做成,不僅解了工人的苦,還讓鍍鋅合格率從5%躍升至95%。

廠裡給劉寧發了300元獎金。“我就愛琢磨這個,跟獎金沒關系。我做的東西,工人實實在在地能用、愛用,很有成就感。”劉寧說。

2004年企業分流,劉寧來到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在不同的城市、項目和崗位間切換,他始終沒有停止創新。

用近兩年發明了軌前測量儀,花兩三年發明了放線裝置……劉寧的創新,更像是不怕麻煩、不計得失地“給自己攬活兒”。

“有沒有想過付出這麼多值不值?”記者問。

“沒想過,我想的是,要做就把這事做成。”他笑了笑,說,“老是左想右想,就走不動了,就得一直向前,不看旁邊。”

“差一點都不行,沒有讓的余地”

“不看旁邊”,另一層意思是堅持做自己。

“較真”是很多同事給劉寧的評價。比如,干北京地鐵6號線二期時,劉寧發現疏散安裝平台的板在曲線部位有個弧度,就要求全部敲掉重來。

“人家辛辛苦苦干好的,敲掉重來肯定不舒服,但不這麼做質量不達標,我心裡不舒服。”劉寧說,“干技術差一點都不行,沒有讓的余地。”

劉寧不是勞模,“劉寧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可能是他最值得稱道的頭銜。2018年創新工作室挂牌,2019年成為“巨曉林創新工作室”分室。

回望自己漫長的職業生涯,劉寧感慨萬千:也許當初的出發,就注定了自己要一路向前。

1980年夏天,一個17歲的少年離開家鄉四川遂寧車家溝,身高1.59米,體重才69斤。他走了25公裡到鄰縣,又搭大巴3個小時到綿陽,在這裡他坐上一輛綠皮火車,三天四夜之后,抵達襄樊(現稱襄陽)。上車前,他遇到一對丟了車票的夫婦,於是把僅有的40斤糧票全給了他們,並沒有去想自己接下來要挨餓了。那是他第一次出遠門,心裡有一點忐忑,更多的是興奮——他要擁有一份“拿工資”的工作了。

那趟經歷仿佛成了劉寧日后漫長職業生涯的濃縮。此后的43年裡,他經歷了更多的輾轉,天津、重慶、上海、北京……他一直向前,不看旁邊。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