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佛山市工會干部周少瑩積極作為,把助力鄉村振興的文章寫進田間地頭——

致富路上的“工會瑩姐”

葉小鐘

2023年04月12日14:28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解決夜間道路照明問題、打造新鄉村文旅模式、引進企業流轉撂荒地進行復耕復種……周少瑩在駐村期間迎難而上,用一件件實事推動昔日的窮鄉大變樣,幫助村民致富。

平整的土地上,一片綠油油的番薯苗在陽光下展露無限生機,這片已經棄耕了20多年的撂荒地得到“重生”……這是記者日前在廣東省肇慶市橋頭鎮新興村看到的場景。

昔日的窮鄉大變樣,離不開廣東省鄉村振興佛山市駐肇慶市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新興村第一書記周少瑩的付出與推動。周少瑩原在佛山市總工會工人文化宮、佛山市工會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工作。根據組織安排,2021年6月開始參與鄉村振興工作。駐村期間,她以迎難而上的干勁把工會助力鄉村振興的文章寫進田間地頭,被一些村民親切地稱為“工會瑩姐”。

燈亮了,生活便利多了

橋頭鎮新興村主干道西接X424縣道,東連新寧村,全長5公裡,是新興村和新寧村兩個行政村1.6萬余名村民的出入主道路,一直沒有路燈,村民夜晚出行極不方便。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少,籌集資金困難,安裝路燈成了難題。

為盡快解決夜間道路照明問題,周少瑩和同事們對道路進行實地勘察測量,反復研究確定路燈安裝位置和數量。路燈安裝方案確定后,她第一時間向佛山市總工會報告並得到大力支持,10多萬元工會專項幫扶資金迅速到位,周少瑩還發動企業籌資捐款並帶頭捐款,共籌集愛心資金10萬元,幫助解決亮化工程材料款問題。

如今,148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這段全長5公裡的主干道,更是照到了村民心坎上,村民們稱它為“工會路”。

“裝上了太陽能路燈,不僅照亮了回家的路,而且晚飯后我們還可以在村口散步,或者圍坐在一起拉家常,生活便利多了!”村裡的一位老人說。

打造“紅+綠”文旅模式

結合當地實際,周少瑩設法盤活“紅色資源”,深度挖掘橋頭鎮宿安村革命老區的特色,融合原生態的綠水青山鄉村風光,將周邊燕岩、燕山、世外桃源等景點、鄉村振興治理示范項目串聯成線,再充分發揮橋頭鎮企業、村集體和村民內生動力,打造“紅+綠”療休養結合的新鄉村文旅模式。

整合優化當地文旅資源后,周少瑩根據各級工會開展職工療休養活動的情況,推動佛山市首個市外職工療休養合作單位於2022年5月在橋頭鎮挂牌落地,並組織開展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子女夏令營等活動。此次活動既體現了佛山市總工會凝聚職工力量,幫助職工子女在假期實現自我增值作用,又展現了佛山駐永固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佛山駐橋頭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打造“紅+綠”文旅線路,以鄉村旅游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探索。

在周少瑩的協調帶動下,短短3個月,當地吸引了佛山職工和職工子女開展活動318批5763人次,極大地促進了農業消費和農村旅游發展。

復耕撂荒土地變廢為寶

新興村由於缺乏支柱產業,村民收入極不穩定。周少瑩深知,要讓村民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盤活土地資源、發展產業才是長久之計。她和新興村“兩委”干部經過全面摸排調研,引進企業流轉撂荒地進行復耕復種。

雖說新興村的241畝土地撂荒已長達20年,但涉及168戶1021人,流轉起來困難重重。周少瑩在村民和企業之間來回奔走溝通,消除雙方疑慮,通過她和工作隊、鎮村干部不斷地入戶講解等工作,最終取得全體村民的同意,於2022年5月簽訂流轉合同。項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首期投入235萬元,啟動241畝紅薯、水果玉米種植,后期逐步擴大規模至1000畝,還配套建設水果玉米初加工廠和紅薯澱粉深加工廠。

撂荒土地從此變廢為寶。在引領村民致富的路上,周少瑩並沒有停下腳步。她引進崗位技能培訓,幫助“庄稼漢”成長為懂生產技術、有管理經驗、熟悉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幫助他們勤勞致富、智慧致富。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