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維修工程師丁金亮20年為飛機“看診”,守護乘客平安——

停機坪上的“全科醫生”

陳曦

2023年05月08日14:18  來源:《工人日報》

丁金亮在駕駛艙進行操作檢查。受訪者供圖

“我們最近在改裝黑匣子,增加錄音記錄時間和讀取的便捷性。”丁金亮一身“天空藍”工裝,黑框眼鏡,言辭內斂,隻有談起工作,他才打開話匣子。相較於飛行員和空乘,飛機維修工程師或許讓人感覺頗為神秘,他們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裡,默默躲在幕后精雕細琢、分秒必爭。廈門航空公司飛機維修工程部福州維修基地技術處經理丁金亮就是這群“飛機醫生”中的一員。

20年來,機身的數萬個零部件,駕駛室內的精密儀表儀器,丁金亮早已爛熟於胸。在他看來,停機坪就像是一間急診室,他的工作就是為飛機“問診把脈”,守護乘客平安。

零差錯守護

每天過站60多架航班,日均檢出3∼4個故障,維修工程師必須在1小時內拿出精准解決方案……剛一上崗,丁金亮就意識到了這份工作的特殊性:如果速度跟不上,上百名乘客就會滯留在候機樓﹔如果業務水平不過關,飛機飛行就會存在安全隱患。

“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復確認,類似加潤滑油時沒擰緊蓋子這樣的小疏忽,就有可能釀成發動機停車的大問題。”效率和安全的雙重極致考驗,讓丁金亮倍感壓力,同時也激起了他的斗志。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書時,丁金亮主修通信工程專業。工作后,他很快發現,僅僅鑽研本專業的知識遠遠不夠,要想迅速、准確做出檢修判斷,必須成為“全科醫生”,“飛機出故障就如同人生病,同一症狀指向的病因可能不同,症狀背后的病因也可能不止一個”。

為了離成為“全科醫生”的職業理想更近一步,當公司調整業務分工時,丁金亮主動請纓從事電氣維修。幾年后,電氣與機械維修業務合並,他再次要求進入機械領域學習。

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他一頭扎進資料室裡就不出來,“廠家的技術資料堆滿了房間,每一本都像辭典那麼厚,光是找到一個條目都要費一番力氣”。就這樣,他的知識結構更加結實。

“干我們這行,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其次要修煉技術的深度和廣度。”入行20年,丁金亮始終保持著“零差錯”的工作紀錄。

在他和維修部門同事的努力下,廈門航空波音737和787機隊的可靠性位居前列,機械原因延誤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

給油箱“打吊瓶”

跟真正的醫生相比,丁金亮的“病人”更加棘手。

“飛機無法開口描述症狀,地面檢修跟實際飛行環境也存在差異,這更增加了‘確診’難度。”丁金亮還記得,波音787剛剛引入時,機組反映,常在駕駛艙內聽到“嗚嗚”的聲音。后來,他要來錄音反復琢磨、排查,才發現“病灶”——雷達罩的橡膠封嚴被風吹破,在空中受高速氣流震動引發響聲。

更讓丁金亮頭疼的是線路故障。

飛機在空中受外力作用,有的導線會隨之產生拉伸變形,但回到地面后又隨即恢復正常,一點蛛絲馬跡也不留。為了找到這些“疑難雜症”的根源,丁金亮常年“泡”在機庫裡,在巨大的轟鳴聲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在2018年之前,處理燃油泄漏一直是廈航維修人員面臨的“老大難”。飛機巨大的中央油箱可以裝下70多噸燃油,內部結構復雜如迷宮。維修手冊推薦使用“吹氣法”尋找內漏點,但即便從外部初步鎖定漏點,人鑽進去又是三四個隔板擋在眼前,要想找到針眼大的漏點難如登天。

大家隻能憑著感覺反復嘗試。油箱內燃油濃度極高,每次進入內部作業都需要徹底通風,至少花費一天半時間。如果一次不能找對位置,則又要重復通風的程序。

“寬體飛機每架成本都在10億元以上,停飛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丁金亮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既然燃油可以漏出來,說明一定存在一個微小的通道,那能不能讓它原路淌回去呢?”

有了靈感后,丁金亮帶領工程師們幾經實驗,最終找到了破題之道,在燃油裡添加染色劑,像“打吊瓶”一樣使其從外漏點注入油箱,隻要“吊瓶”的懸挂高度達到兩米,就可以在內部觀測到油的行進通路,從而定位內漏點,整個過程最長不超過兩天。

目前,這個方法在廈門航空推廣,成為檢修此類問題的標准程序。

治“未病之疾”

“及時發現並處理好每一個‘小蟻穴’,就不用天天堵大堤了。”工作會上,丁金亮總愛跟大家強調“治未病”的道理。

在他看來,不管是人還是飛機,生病前總會有征兆,維修工程師要有“死磕”的精神,不能放過任何細微之處。正如會議室牆上貼著的大字標語:抓小、抓早、抓苗頭、抓趨勢。

一架波音757飛機,每次過站檢修,總能在發動機部位找到潤滑油的油漬,而當車間按照操作要求,將發動機調試到既定功率測試時,卻沒有發現泄漏。

多次接到報告后,丁金亮覺得其中必有蹊蹺。經過充分評估,他讓大家撤出危險距離,提高發動機的試車功率進行觀察。高轉速帶來了強壓力,潤滑油果然開始滴滴答答往下漏。原來,發電機底座的位置已經出現了輕微裂痕,如果放任不管,時間長了,底座的斷裂很可能造成空中停車。

隨著機型的更新和機齡的老化,丁金亮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致病風險”。

波音787的機身材料和龍骨梁防腐劑不相容、水平安定面封嚴接頭容易出現疲勞裂紋……很多問題尚未體現在維修大綱中,卻逃不過他的眼睛。近些年,他和團隊一起收集數據、比對分析,完善故障預案,推動維修大綱的修訂。“我們的標准一定要高於廠家,才能確保飛行絕對安全。”

最近,廈航空客A321飛機順利引進,丁金亮舒了一口氣。此前,他和團隊足足忙了大半年:梳理高頻次故障、培訓維修人員、配備檢修設備……

“飛機入列時,你必須已經是一個胸有成竹的醫生,不能在病人身上做實驗。”丁金亮篤定地笑了。

(責編:皮博、黃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