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浙江高質量發展拓寬共同富裕之路

“千萬工程”助鄉村共富 “以技提薪”促職企共贏

鄒倜然 郜亞章

2023年06月01日11:06  來源:《工人日報》

前不久,一支由勞模工匠組成的隊伍走進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為景寧的文旅融合、惠明茶等產業發展精准把脈。

在東弄田園綜合體,景寧工作站文化旅游組二組組長、杭州市旅游職業學校實訓處主任金春球說:“我們來這裡就是幫助文旅企業解難題、辦實事的。下一步,我們將為300多家民宿提供菜單式服務,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服務品質,助力景寧文旅產業發展。”

這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一個縮影。過去1年多來,浙江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進展、15年基本建成”的目標,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從鄉村到城市,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浙江一步一個腳印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

“千萬工程”賦能鄉村共富

“現在真方便,簡單的體檢,在村裡新建的健康小屋就可以自助完成。”5月初,在衢江沿岸的小南海鎮團石村,村民們完成健康體檢后,開心地從未來鄉村生活館中走了出來。這個佔地5000多平方米的團石未來鄉村生活館,中間是書屋,左側是親子小屋,右側是健康之家,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較為完善的醫療資源和圖書資源。

毗鄰龍游瀫的團石村,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年輕人才。2022年6月開業的駿和水上運動中心成為龍游旅游的“新寵兒”,他們還和村集體簽訂了共富協議,除了每年的租金外,每年拿出營業額的5%作為村集體分紅,保底每年10萬元,同時還為村裡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

“我家就在隔壁這幢。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以前從沒想過有這樣的好日子。”團石村村民傅根榮感慨道。

2003年,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全省選擇大約1萬個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大約1000個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據統計,20年來,浙江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村庄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超過2000億元。

如今,浙江農村等級公路比例100%,縣域內跨鄉鎮、跨行政村斷頭路基本打通﹔農村電網持續改造升級,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基本實現城鄉飲水同質,城鄉規模化供水覆蓋率90%。

更重要的是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統計數據顯示,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43縮小到2022年的1.90。2022年,浙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565元,連續38年領跑全國省區。

“以技提薪”促進職企共贏

作為經濟大省,如何確保職工的收入合理增長,並不斷激發企業活力,實現職企共贏的良性循環,是浙江邁向共同富裕之路的又一難題。

浙江通過“以技提薪”給出了解題思路。在此前公布的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最佳實踐(第一批)名單中,浙江省總工會“深化能級工資集體協商,推動技術工人‘以技提薪’”被列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

在實踐中,浙江把技術工人的技能和貢獻作為工資收入合理增長的主要依據,推動企業增加技術技能類津補貼、學歷提升類津補貼、創新創造類成果獎勵、榮譽類專項獎勵等四大類薪酬項目,以及在師徒結對、技能大賽、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一次性獎勵標准等,建立起“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勵導向。

最近兩年,溫州華峰集團出台了一系列舉措,把職工當成“創業者”和“最佳合伙人”。特別是針對一線技能型產業工人設立的華峰八級技工通道,尤為引人注目。生產一線的產業工人憑借技能提升待遇,最高年薪從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同時,該集團在現有近7000套宿舍的基礎上,投資興建1592套保障住房,讓職工安居樂業。

“我來華峰工作已經有10多年了,這裡就像一個大家庭。”華峰集團包裝工尤蓮茶告訴記者,在這裡工作有一種歸屬感,這歸屬感不僅來自優厚的福利保障,也來自視職工為寶貴財富的企業文化。

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自從文化禮堂建好了,村民們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青田小舟山鄉新建村村民陳文財提到禮堂服務贊不絕口。

浙江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新征程中,把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擺在重要位置,發揮文化鑄魂塑形賦能的強大功能,為實現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行了積極探索。

近年來,麗水市青田縣為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禮堂主陣地作用,積極開展“文化走親”進禮堂活動。採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跨區域的文化交流。2023年,青田縣與平湖市、紹興市新昌縣等地開展“文化走親”,通過專場文藝演出進禮堂以及視覺文化藝術、美術作品、攝影走親展進禮堂等形式,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共享,豐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5月的金華市婺城區雅畈鎮白杜龍自然村十分熱鬧,在置有萬卷藏書的人間淺睡書院裡,每周五舉辦的“鄉敘讀書會”吸引了眾多讀者,大家圍坐一圈聆聽知名作家分享閱讀心得,遨游於書香的海洋。

在婺城,一個個村庄變成一道道藝術風景。近年來,婺城區委宣傳部、區文聯陸續推出了“文化鄉創”“藝術鄉建”等項目,利用村庄的自然、文化資源,引導文藝創客、非遺傳承人、文化企業等入駐鄉村。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