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8年來,全總和各級工會累計投入“求學圓夢行動”專項扶持資金超過4.37億元,幫助210多萬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一線職工提升學歷層次——

億萬職工的“夢想加油站”

鄭莉

2023年06月14日13:58  來源:《工人日報》

“愛學習的農民工、職工朋友們,你們的專屬補貼來了!每人可領1000元”“想提升學歷圓大學夢嗎?快點擊這裡報名吧”……2023年6月,新一輪大學秋季招生將啟,各級工會向廣大農民工和一線職工發出“英雄帖”。這份邀請來自於一個共同的職工素質提升品牌——“求學圓夢行動”。

這項由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大力倡導、推進的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幫助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職工實現華麗轉身。如今,“求學圓夢行動”已經成為廣大職工的“夢想加油站”,助力職工隨時學習、終身學習。據統計,各級工會投入資金4.37億元,截至2022年底,全國工會共幫助超過210萬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一線職工提升學歷層次。

全國行動:搭建農民工學歷提升“立交橋”

隨著走進城市的農民工越來越多,如何幫助他們提升素質,實現職業發展、融入城市,成為工會組織關注的重大課題。

2016年3月1日,全總和教育部正式啟動了這項涉及億萬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的重大舉措——“求學圓夢行動”,努力通過提供優惠政策、資助學費、實行學分累計等方式,鼓勵和幫助農民工提升學歷層次和技術技能水平。

實現常態化、機制化——在全總和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針對農民工求學圓夢的機制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包括建立擇優錄取和企業推薦相結合的公開遴選機制、院校與企業聯合開發課程機制、參與院校與企業共同研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多元化的農民工繼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等。各級工會出台學歷提升補助激勵辦法,以制度形式確保農民工學歷提升補助資金。

整合資源——全總、教育部推動國家開放大學等高校、企業優化與崗位直接對接的專業課程,探索建立網絡教學與面授教學、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等混合式教學模式。各省(區、市)積極整合政府部門、工會組織、高等院校等資源,建立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繼續教育模式。安徽省總工會積極匯集優質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資源,建立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並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農民工繼續教育模式。

資金扶持——全總宣傳教育部和教育部職成司作為落實這項工作的職能部門,從源頭上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推動財政部下發有關文件,將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提取比例由原來的1.5%—2.5%范圍擴大到1.5%—8%,准予稅前扣除,增加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全總還堅持每年投入1000萬元“求學圓夢行動”專項扶持資金。

如今,“求學圓夢行動”已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有效激發了廣大農民工求學上進、崗位成才的熱情,受益者以平均每年30萬名的數量增長。

提質擴面:從農民工到一線職工的“學習計劃”

在廈門職工中,由工會、院校、企業、行業及社會力量共同開辦的開放式學堂——職工學堂深入人心。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所需的學習資源。

走進廈門開放大學、集美大學等院校,職工可以接受本科、專科等學歷教育﹔來到職業院校和教育企業,職工可以享受職業資格和專業技能培訓﹔踏入廈門市職工服務中心等6家單位的大門,職工能夠獲得崗位技能、法律常識、急救知識培訓﹔廈門市工人文化宮等5家單位則為職工提供黨建、人文、體育服務。

據統計,目前廈門建成的25家職工學堂開設316門課程,開展線上線下培訓27400余場,服務職工200.6萬人次。

伴隨著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深入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蓬勃發展,“求學圓夢行動”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挑戰。適應新的形勢,各地工會不斷擴大行動的覆蓋面,從農民工向更廣泛的一線職工拓展。

在總結地方探索經驗的基礎上,全總於2022年開展了“求學圓夢行動”推進產業工人學歷能力提升改革試點工作,改進產業工人學歷教育教學模式,建立終身教育學分互認轉換平台,積極探索產業工人學歷提升的有效途徑。

福建省總工會與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關於實施福建省“學習圓夢”素質提升行動的通知》,將新一輪“求學圓夢行動”的關注重點向技術技能人才傾斜,尤其是實施了專項人才學歷提升計劃,每年開設勞模(工匠)本科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本專科班,幫助他們提升學歷和技術技能水平。

承擔試點任務的重慶市,聚焦解決企業和職工反映最突出的專業所學不適用問題,探索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貫通機制。重慶市電力行業建立了產業工人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和終身學習檔案,對學員職業技能等級証書、職業培訓証書、技能競賽獲獎証書、實踐(實習)經歷及網絡課程、企業內訓課程等非學歷教育成果進行認定,並大力推行“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現場技改項目”相結合,鼓勵學員把論文寫在崗位上。

四川、天津則明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學歷提升目標。四川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求學圓夢行動”范圍,為符合條件的勞動者發放學費補助﹔天津以“求學圓夢行動”為重要載體,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培訓和職工全周期職業技能培訓。

創新模式:“雲端”課堂助力學歷教育

2022年教師節前,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消防急救保障大隊的宋學如收到了1萬元“獎學金”,用以獎勵他成為民航職工圓夢大學的“在線學習之星”。

生於1979年的宋學如在班裡被稱為“宋大哥”,不僅因為年齡偏大,更因為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充分利用圓夢大學遠程課程方便、快捷、靈活的特點,邊工作、邊學習,平均成績高達95.6分。

工作后有機會踏入大學校門深造的宋學如是幸運的。在民航系統,像他這樣的“幸運兒”還有許多。2018年,中國民航工會與國家開放大學合作開辦民航職工圓夢大學,形成一套集報讀、管理、服務、組織、宣傳功能於一體的全程體系,並建立了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等多平台在線學習系統。截止到2022年8月,圓夢大學共招收學員5630人,民航工會支付獎助學金794萬元。

如何為求學職工提供更為便捷的學習渠道?如何更好地激發職工學習的內生動力?面對這一問題,全總和各級工會主動借助新媒體平台,建立網絡課程、視頻公開課、微課等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源庫,開啟了“雲端”課程時代。

——廣東持續優化學歷提升補貼線上申領流程,利用粵工惠工會會員實名制平台,對接教育部數據接口精准校核學歷証書,將補貼發放到職工微信賬戶,精簡審批流程,實現線上“一鍵申領”。

——浙江通過“浙學通”實時錄入學歷提升情況,成果存入省學分銀行,並先后開發建設“浙江省職工教育平台”和浙裡辦數字工會系統網上平台,由省市縣鄉四級工會專人負責,形成網上申請補助、四級工會線上審核聯動機制。

——江蘇將“求學圓夢”平台並入“江蘇工會服務網”,入駐合作高校達170多家,並實現與“江蘇工會”APP無縫銜接、一鍵登錄。截止到2022年12 月6日,網站在線學習1273.4萬人次,求學圓夢注冊近19萬人。

適應數智時代發展進程,面向廣大職工開放線上優質學習資源,實現非學歷與學歷教育並重、學歷教育與技能提升並舉……當“求學圓夢行動”日漸完善、不斷升級,正有越來越多的一線職工選擇重返校園,提升素質、技能成才,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福建打通素質提升綠色通道

智力賦能農民工成長成才

24所高校積極配合,受益學員超6.6萬多人,截止到2023年5月專項補助經費累計發放超1.1億元,這是福建省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經歷6年的實踐探索所獲得的成果。

2017年,福建省總工會、教育廳聯合福建開放大學啟動了福建省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為全省農民工開啟了素質提升的綠色通道。

為做好學員服務,福建省總工會、福建省教育廳依托福建開放大學成立管理和服務團隊,主動加強項目的覆蓋推廣,結合實際出台配套政策,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參與高校、農民工學員之間的良性互動,搭建了福建省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公共服務平台,2019年率先出台了全國首部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工作管理辦法,為福建省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規范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福建省總工會、教育廳的積極推動下,承辦高校精准對接行業企業技能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在移動學習、微課推送、課堂直播、送教上門以及校企互動實訓方面作了新探索,先后在寧德時代新能源等企業組織送學上門服務,助力千億產業集群發展。

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在福建省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成功實踐的基礎上,2022年12月,福建省“學習圓夢”素質提升行動應運而生,福建省財政廳、農業農村廳加盟助力,進一步完善學歷與技能培訓的農民、農民工和職工繼續教育制度,營造持續學習成長的良好環境,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為福建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貢獻力量。福建省總工會於2022年開設勞模(工匠)本科班,2023年開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本專科班,學費由省總工會承擔,設置融通課程和証書課程,對學員已獲得的職業培訓合格証書、獲獎証書、勞動技能、非學歷証書等成果進行認定,通過學分銀行可將已取得成果轉換為相應學歷教育課程學分,實現學員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銜接貫通,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學歷與非學歷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為數字經濟時代智力賦能提供強有力支撐。

江蘇大力推進“求學圓夢行動”

為一線職工搭建實現夢想的“知識橋”

2016年,《江蘇省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印發,江蘇“求學圓夢行動”正式啟動。該項目由省教育廳、省總工會牽頭,聯合各市教育局、總工會、高等院校、社會力量,與企業之間探索建立一條暢通一線職工和農民工學歷提升、實現知識平等的通道,合力推進江蘇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

搭建服務平台,實現經費補助“公平、公正、公開”。江蘇省總工會創新工作機制,以“江蘇工會學院”職工教育網絡平台為窗口,搭建“求學圓夢行動”專門網站,利用互聯網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自助式注冊、申報、審核、補助申領、公示、學習管理、信息發布“一條龍”服務,實現過程公開透明。

多角度全方位,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江蘇緊扣時代脈搏,創新宣傳形式,借助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知乎、移動地鐵電視等新媒體平台,以舉辦訪談、網絡直播、宣傳片、宣講等方式,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多角度推動圓夢政策走進基層、走進一線,向社會群眾普及政策內容。

此外,江蘇各地聯動開展“求學圓夢行動”。各級工會通過配套助學金、設立獎學金以及為優秀學員報銷全額學費等多種措施辦法加大助學力度,並積極發揮省內高校資源優勢開展學歷繼續教育,入駐高校已超170家。

大數據賦能平台,構建助學金發放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江蘇“求學圓夢行動”在施行過程中,充分運用數據化手段實現了平台數據的實時映射和可視化管理。各級工會可以更精准地查看本區域參與求學圓夢的職工數據,職工可以借助大數據瀏覽、選擇專業和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數字人民幣首批試點省份,2023年江蘇將在“求學圓夢行動”領域採用數字人民幣形式發放助學金,平台學員隻需開通個人數字錢包,便可完成助學金一秒到賬,快捷安全,免除手續費。

江蘇通過搭建創新平台,更便捷、更智能化地為職工提供了通往高校夢想之路的重要橋梁。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參加“求學圓夢行動”助學金申領的職工達到206827人,審核通過已發放130194人,江蘇省總工會本級累計發放金額1.15億元。

重慶構建“求學圓夢行動”新路徑

聯盟集群助力產業工人提素建功

按照改革任務要求,重慶重點從定向開展“求學圓夢行動”產業工人學歷提升、持續推進“雲端”課程體系建設、改進產業工人學歷教育教學模式、改進產業工人學歷教育畢業論文選題方法、建立終身教育學分互認轉換平台等5個方面開展探索創新。

重慶在領受改革試點任務后,經過多輪調研論証,提出和實踐了產學研融會貫通,以聯盟形式推進“求學圓夢行動”的思路方法。

實行“政工行企校”聯動,凝聚聯盟強大合力。5月19日,重慶市電力行業深化“求學圓夢行動”推進產業工人學歷能力提升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儀式暨產教融合聯盟簽約儀式在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舉行。作為全國首個由工會系統牽頭組建的產教融合聯盟,也是推進“求學圓夢行動”的承載平台,重慶市電力行業產教融合聯盟由重慶電力行業相關院校、電力企業和行業協會共14家單位自願組成,重點以著力暢通產業工人學歷能力提升“三條通道”、加強產業工人技術交流“三項機制”、建設行業數智化共享“四大平台”為主要任務,合力攻堅、聚力共建。

“技能+學歷”互動,增強企業參與動力。重慶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大力探索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貫通機制。專門搭建重慶市電力行業產業工人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建立學分銀行個人賬號和終身學習檔案,對學員職業技能等級証書、職業培訓証書、技能競賽獲獎証書、實踐(實習)經歷及網絡課程、企業內訓課程等非學歷教育成果進行認定,轉換為學歷教育學分﹔大力探索推行“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現場技改項目”相結合的方法路子,鼓勵學員總結分析日常工作中的技術攻關難題,真正實現“論文寫在崗位上”。

“工會牽頭+企業激勵”帶動,激發產業工人求學熱情。就在剛剛閉幕的重慶市六次工代會上,明確提出要將“求學圓夢行動”作為全市工會未來五年十大實事之一。同時,為進一步激勵產業工人學習熱情,重慶正在積極探索建立行政主管部門、工會、用人單位和學習者共同分擔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已經明確對市總工會服務管理的省部級以上功勛榮譽獲得者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參加學歷升級並按期畢業的,由市總工會分別給予6000元和5000元的定額補助。

廣東廣州創新求學圓夢行動“廣州模式”

以普惠方式讓職工實現終身學習

從2010年創建廣州職工教育網、2013年啟動學歷教育補助工作到2017年“廣州職工微學堂”上線、再到2020年廣州職工大學堂39個校區遍布全市,2022年“穗工學堂”微信小程序啟用,廣州市總工會按照“堅持一個目標、搭建兩個平台、三級工會聯動、四位一體培訓”的工作思路,創建多層次、網絡化、普惠性、終身性的求學圓夢行動“廣州模式”,累計投入經費近2億元,聯動各級工會配套資金上億元,幫助10.9萬多名職工圓了大學夢。

打造“四位一體”培訓體系。在思想引領方面,開展勞模宣講,首創“勞動”主題地鐵列車和車站,修繕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打造全國首條水上紅色工運之旅航線等,建設“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職工群眾中落地生根。在學歷教育方面,引入社會辦學機構,整合國家開放大學、南開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30多所院校的遠程教育資源,建立“不脫產不離崗、少花錢”學習模式。同時,優先將勞模先進、產業工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作為補助對象,幫助職工隨時學習、終身學習。在技能培訓方面,精心設置20多大類技能培訓項目,面向一線職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具備較高技能水平的職工搭建成長平台。在綜合素質方面,創新“訂單式”職工大學堂培訓模式,推出“穗工學堂”小程序,打造廣州職工“悅讀圓夢”讀書品牌,全市39個校區開設課程超4萬門,培訓職工超230萬人次。

同時,打好保障實施的“組合拳”,廣州市總始終堅持將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作為幫助職工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夢想工程、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素質工程、體現黨的關懷和工會組織溫暖的普惠工程,建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市、區、基層工會聯動機制、逐步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優質師資隊伍和配套設施。各級工會利用粵工惠工會會員實名制平台,對接教育部數據接口精准校核學歷証書,將補貼發放到職工微信賬戶,精簡各級工會審批流程,實現線上“一鍵申領”。平台開通3年來,已有5.1萬名一線職工受惠,“求學圓夢行動”在廣東的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

浙江杭州採取“線上+線下”並行式教學模式

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量身打造“小哥學院”

想提升技能、學歷卻苦於沒時間,這是不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碰到的現實問題。杭州市總工會針對這一難題做出了全新探索和實踐,在原有學歷提升行動基礎上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量身打造“小哥學院”,健全新就業群體政治素質、專業能力、社會價值等方面的多元化成長體系,推動新就業群體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共同成長,並提出三年內出資100萬元,資助100名“小哥”上大學的雙百目標。

面向新就業群體“在網端”“在路上”的工作特點及需求,“小哥學院”採用“線上+線下”並行式教學模式,線上釘釘授課並可回放互動,線下拓展“學院-教學點-暖蜂驛站”三級學習點,打造15分鐘立體式便利學習圈,同步啟動“小哥學院”微信小程序開發,打造線上特色課程學習體系,進一步拓寬知識獲取渠道。

加入“小哥學院”的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既可以通過手機學習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等線上學歷教育課程,也可以報名學前教育、大數據技術、工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線下學歷教育課程,還可以參加物流師、網絡營銷師等技能培訓,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2012年起,杭州市總工會持續開展杭州市工會會員學歷提升行動,對在杭工作的工會會員進行本科教育學歷提升資助,並要求全市各區縣市總工會積極開展專科教育學歷提升活動,累計投入補助資金1.03億元,資助2.1萬余名職工圓了大學夢。

此外,杭州市總工會在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技能競賽上持續發力,通過舉辦快遞員、直播銷售員、養老護理員等職業技能競賽,不斷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綜合素質。如在互聯網營銷師(直播銷售員)職業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可被授予三級職業技能等級証書,從而成為官方認証的首批高級工“帶貨主播”。

杭州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個性需求和行業特征,幫助他們解決急難愁盼的實際問題,並積極適應新就業群體工作特點,共享數字化改革成果,讓職工通過手機就能直接融入工會大家庭、享受工會好服務。

陝西西安實施“圓夢大學”行動

為職工搭建“學歷+技能”提升平台

“沒想到而立之年的我還能再次走進學校,圓自己的大學夢。”王高峰是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三秦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因學歷受限,曾為供應合同中的小事,焦頭爛額﹔也曾為小作坊能正常運轉,輾轉反側。當得知西安市總工會資助青年職工“圓夢大學”行動時,他毫不猶豫報名了。經過兩年多職工大學法律事務專業的學習,他順利畢業,取得西安市職工大學專科畢業証。

“圓夢大學”行動是西安市總工會資助具有高中學歷或者相當於高中畢業的職工(農民工)就讀西安市職工大學成人教育大學專科相關專業的行動。和王高峰一樣,十年來,“圓夢大學”行動讓1753名職工(農民工)圓大學夢,其中勞模工匠、技能帶頭人、工會先進工作者34人。

西安市職工大學負責人介紹,目前,所有在西安市工作,簽訂勞動合同,加入工會組織的職工(農民工)都可以成為“圓夢大學”行動的資助對象。報名后,參加當年10月份成人高考考試且成績合格,被市職工大學錄取。學費由市總工會和市職工大學資助,對市級以上勞模全額資助﹔對區縣勞模和系統勞模(先進工作者)資助90%學費﹔對市、區技術能手、創新能手、職業技能帶頭人、工會優秀(先進)工作者資助80%學費﹔對其他職工(農民工)資助70%學費。

“圓夢大學”行動是市總工會為進一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升產業工人學歷層次、技術技能及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西安市職工大學作為行動具體承辦單位,深入企業宣傳,以“走出校園、開放辦學、服務企業、服務職工”為服務宗旨,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工(農民工)學歷提升新模式。在工作方案制定、教學資源安排、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為推動“圓夢大學”行動工作提供了保障。

“圓夢大學”行動開展10年來,市總工會、市職工大學在百余家企業進行廣泛宣傳發動,職工踴躍報名學習。根據職工對學歷、技能提升的需求,繼續為職工搭建學歷+職業技能提升平台,推動行動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助力職工成長成才,將所學轉換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新動能,提升產業工人隊伍和農民工素質。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