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4日08:31
在浙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兩個先行”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工會組織的優勢和作用?近年來,浙江省總工會聚焦主責主業,堅持守正創新,在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迭代完善數字化改革、扎實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和權益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工會辨識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成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浙江工會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全面提升工會工作改革創新水平,奮力推動工會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浙江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呂志良說。
非公企業“產改”的浙江答卷
今年4月,非公企業“產改”暨“十四五”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推進會在浙江召開。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代表浙江省推進非公“產改”十大樣板企業發布了職工成長報告,展示了浙江非公企業在“產改”工作中的創造性探索、變革性實踐、標志性成果。
過去5年,浙江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省委的領導下,省總積極落實牽頭抓總作用,省委組織部、省發改委、省人社廳等25個相關成員單位合力在關鍵處“落好子”。全省層面先后制定出台了50多個政策文件,形成了以省、市、縣三級3747家試點單位先行示范、全域推進的工作格局,培育選樹“產改”的“十大樣板”“十大案例”,總結推廣200余項改革經驗。
為提升產業工人經濟待遇,浙江省總研究制定了《能級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參考指導文本,把技術工人的技能和貢獻作為工資收入合理增長的主要依據,建立“技高者多得”薪酬激勵導向,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覆蓋企業1.5萬家,惠及職工220萬人。
為提高產業工人社會地位,省委組織部持續深化“三培養兩推薦”,推動發展黨員進一步向產業工人、非公企業傾斜,2.5萬名產業工人“推優入黨”,一線產業工人在“兩代表一委員”中的比例穩步提升。
5年來,浙江不斷在“產改”工作中強基礎、補弱項,省“產改”協調小組辦公室制定出台《推進新時代浙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鎮街(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工作規范(試行)》,進一步發揮好全省鎮街(園區)在非公企業“產改”工作中的“橋頭堡”作用。
數字化改革全速推進
浙江工會的數字化改革,正在全速推進。通過數智賦能提升服務效力,成為各級工會的一致共識。
5年來,浙江省總牽頭制定出台數智群團三年行動綱要,接入36個群團駕駛艙,集成服務事項1078項,新增91類批量數據、252個共享接口、5000萬余條數據,“群幫惠”入選全省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數字工會”整體上架“浙裡辦”“浙政釘”,工會核心業務數字化覆蓋率達80%以上。
杭州市蕭山區總工會把工資集體協商作為工會工作數字化改革的切口,面向工會、企業、職工三方協商主體,搭建起線上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信息智能管理兩大平台,探索“一屏掌控、移動開展、靈活協商、全域可視”的“雲協商”模式。該應用場景依托企業職工代表管理、協商代表選舉、發起協商要約、合同草案投票、人力社保部門審核備案等五大功能模塊,通過“手機移動端操作”和“網絡模擬職代會”,實現線上環節貫穿協商前、協商中、協商后全過程。
湖州市吳興區把工會服務功能搬上雲端,上線“心植工”場景應用,涵蓋“入會服務”“產改服務”“工惠服務”“益享服務”等模塊,每個模塊下都有若干個細分服務事項,企業所需、職工所求都能在上面找到“答案”,被職工們譽為工會服務的數字版“百科全書”。
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精准快”
不久前,杭州外賣配送員彭清林跳橋救人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在民營經濟和數字經濟大省浙江,活躍著大量像彭清林這樣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他們用誠實勞動和辛勤付出,為美好生活寫下生動注腳。
浙江省總通過工會組織“廣覆蓋”、關心關愛“精准快”,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如何讓零星分散、流動性大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回家”?浙江省總下發《關於建立省總工會聯系指導新業態頭部(重點)企業工會制度的通知》,全省工會962名干部赴540家新業態頭部(重點)企業工會開展聯系指導工作。部署開展“同攜手 促規范 共發展”模范職工之家與新業態基層工會結對共建試點活動,全省135對基層工會開展結對共建。出台《關於新業態基層工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試行)》,設立專項經費,逐步建立起省、市、縣三級總工會新業態基層工會經費保障體系。
同時,浙江省總通過與省政府聯席會議機制,爭取到連續3年省財政資金補助,每年設立1500萬元新業態基層工會專項經費,補助250家基層工會開展工作﹔加強與省委組織部對接,將貨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工作納入年度全省“兩新”黨建工作大局和考核范圍﹔省總每年投入1000萬元,牽頭實施浙江省“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每年資助1萬名職工接受大專以上學歷繼續教育和技能提升﹔杭州市西湖區總工會聯合相關部門建立了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專屬“小哥學院”﹔全省建成1.2萬余個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
“通過多種建會入會方式,做到哪裡有職工哪裡就有工會組織,最大限度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吸收到工會中來。”在一系列舉措下,浙江全省建立新業態領域基層工會6777家,發展會員117.5萬人。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