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沖在前面的“工”力量

——黑龍江哈爾濱抗洪救災一線速寫

2023年08月07日14:21  

已到退休之年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總工會主席程軍,最近這幾天和同事們一起奔走在當地太和胡同、山河小區、山河名苑等受洪水影響較大的地方,全力摸排因災受困的職工情況。

和程軍一樣,哈爾濱市多個受水災影響縣市的工會干部們,忙碌在第一線。

8月2日以來,受極端天氣影響,哈爾濱部分區縣(市)遭受自然災害。其中,五常市、尚志市、延壽縣等地洪澇災害較為嚴重。

災情發生后,當地黨委、政府快速反應,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開展各項救援工作。沖在第一線的隊伍中,來自工會的干部們積極作為,按照統一安排做好相關工作,同時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優勢做好服務、數據統計等。

共同發力

8月3日13時左右,五常市衛國鄉鄉長張晨接到緊急通知,當地牤牛河暴漲到1958年以來的最高水位,上級決定,6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的1336戶、2665人要進行緊急轉移。

五常市總工會是參與衛國鄉包保的單位之一。五常市總工會主席沈勇第一時間帶領機關的6名男同志深入衛國鄉參加轉移工作。除去可以自行投親靠友轉移的群眾外,還有150名村民需要統一安置。其中,老人和孩子比較多。

按照當時的計劃,安置點選在了衛國鄉地勢最高的糧庫。但到達后發現,糧庫的環境並不適合老人和孩子們休息。於是,他們進行了第二次轉移安置,前往五常市雅臣高級中學。

安置后,市總迅速聯系當地有關單位,送來了面包、水、榨菜等物資,確保了轉移人員不挨餓、不受渴。

同樣受水患影響的延壽縣,迅速派出機關干部走上防洪大堤,守護家園。“我們機關7位同志,年齡最小的41歲。”程軍表示,雖然大家年齡相對較大,但沒有一個人懈怠,堅決打贏抗洪攻堅戰。

凝聚合力

災情發生后,哈爾濱市各基層工會組織深入抗洪、搶修現場,用“娘家人”的溫暖聚集廣大職工的合力,爭取把洪水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按照尚志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該市工會干部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特別是涉及關鍵領域、關鍵崗位的職工,積極投身抗洪搶險第一線。

8月6日下午,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尚志市供電分公司紀委書記、工會主席邱德勇一行3人組成慰問小分隊,在尚志市東方花園搶修現場為9名正在進行搶修的職工送去慰問物資。連續兩天的時間裡,他們帶著滿滿一車的物資走訪慰問了轄區內22個供電所,為參加抗洪搶險工作的近200名職工送去“娘家人”的關懷。

除了水果、面包、香腸、牛奶等食品外,慰問組還特意送來了自熱鍋。“搶修現場沒有電,我們想辦法讓一線職工吃上一口熱乎的,所以特意購買了自熱鍋。”

目前,因水災沖毀的17條電力線路中,已有16條恢復供電。

從尚志市的石頭河子鎮到冷山村一共有17公裡,中國聯通尚志市分公司工會主席唐玉祥帶領著搶修職工徒步走到作業點。因為洪水沖毀了公路,他們得背著熔接機、光纜、基站等設備,每人身上平均負重三四十斤。

據統計,因水災,尚志市當地有200杆程公裡的光纜被毀壞。8月2日9時開始,在中國聯通尚志市分公司黨委和工會組織的號召下,75名職工組成了黨員突擊隊,對因水災而毀壞的光纜設備進行維修。

通信不通,不僅老百姓會與外界失去聯系,當地政府對抗洪工作的指揮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從8月2日9時到8月3日夜裡,中國聯通尚志市分公司的搶修職工分班次一刻不停地推進工作。白天布換光纜,晚班接光纖。累了、困了就在車裡、氣墊上瞇一會兒。

“能通車的地方,我們都安排了工會保障組的同志送飯。不能通車的,我們就帶點兒面包和水對付一口。”唐玉祥說,“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盡快搶通線路,為抗洪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截至記者發稿,當地通過臨時布放光纜的方式已經基本恢復了通信。

精准助力

8月5日,星期六,哈爾濱市總工會保障部8名工作人員返回機關辦公樓,按照市總工會黨組的有關要求,緊急加班制定資金下撥方案,助力基層抗洪工作的開展。

從中午開始,所有保障部工作人員分頭打電話,了解哈爾濱市五常市、尚志市、延壽縣等縣(市)的受災情況,請當地基層工會幫助提供鄉鎮受災面積。

自災情發生以來,哈爾濱市各受災縣、區工會就第一時間摸排,了解因災受困職工的相關情況。方正縣總工會副主席張宇彭告訴記者,多年來工會組織形成的困難幫扶網絡,在此次抗洪救災中發揮了作用,“各種數據、情況,按照業已形成的網絡和程序第一時間進行上報,為上級部門的進一步決策提供參考。”

扎實的數據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依據。經過6個多小時的調查、匯總、核算,最終形成了資金使用方案。隨后,哈爾濱市總工會辦公室和財務處的同志也趕到單位開展資金下發的后續工作。8月5日當晚,總計305萬元專項經費就撥付受災較為嚴重的區縣工會賬戶上。

在下撥資金的同時,哈爾濱市總對資金使用方向進行了明確規定,為資金的精准使用提供了保障。“保障一線防汛人員的生活物資”“保障防汛抗洪的物資”“慰問受災職工家庭”,確保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王晴、黃瑾)